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时间:2022-08-09 05:23:27

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理念、教材、学生等因素的整体把握。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然而,迄今为止,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不少问题,如误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当做教学目标,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割裂了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这样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没有将教学目标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目标的编写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即行为目标、表现目标和生成目标。虽然自行为目标提出以来一直遭到不少人的诟病,之后又出现了表现目标和生成目标,然而后两者的出现并没有取代前者,而只是在某些方面对前者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学目标可以按层次分为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本文将以行为目标为例展示如何制定一节或一课时的地理教学目标。

一、制定地理教学目标的依据

制定地理教学目标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以及学习者经过教学之后应该取得的学习结果。因此,在制定地理教学目标之前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教学的终点要求是什么;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差距是什么;需要教什么内容从而使学生起终点间的差距缩小甚至消失。

对以上问题的解答,就能从中得知制定地理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即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中学地理各项教学活动的国家指令性文件”[1],它是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地理课程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目标制定最为重要的依据,这也是地理新课程教学被称为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原因。然而,课标一般比较宏观、抽象,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对课标进一步具体化,这个具体化的载体就是教材,也就是说,在制定地理教学目标过程中还要参考教材内容。同时,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的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保证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二、制定地理教学目标的一般步骤

1.明确地理教学目标的层次

通常来说,不同的教学目标在需要的学习时间和准备时间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怎样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划就成了制定教学目标的第一步。而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则为教师划分教学目标的层次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进行简单介绍。

布鲁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根据认知复杂性,认知领域可以分为六个级别,分别是:识记(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在这六个级别中,识记的级别最低,评价的级别最高,并且每一个级别都以前一个级别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发展了前一个级别的认知水平,下一个认知水平才有发展的可能。同时,较高水平的目标比较低水平的目标更真实,即较高水平的认知技能更能体现学习者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所要求的行为类型。

情感领域的目标被分为五个级别: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也被分为五个级别:模仿、控制、精确、连接、自动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认知领域的六个级别类似,这里就不再赘述。

那么,这些领域中的每一个行为水平是如何随着相对应的技能的真实性而变化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体现这些行为发生的动词来看。

2.根据地理教材内容,列出知识网络并确定知识点

地理基础知识是教材的主体和框架,是学生形成认知技能的前提,更是学生形成其他领域技能的根基。“按照认知层次,地理基础知识分为地理感性知识和地理理性知识”[2]。教材中的地理基础知识主要由知识点组成。所谓知识点,是教学内容中相对独立的与其他知识不交叉的若干知识。确定教材中的知识点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工作。教师可能对于知识点的划分存在差异,但前提是符合课标要求和方便教学。

那么,如何利用教材确定知识点呢?一个方便可行的办法就是列出该节或该课时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这样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确定出本节或本课时的知识点了。下面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未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例来说明如何利用知识网络结构图来确定知识点。

下图就是“地球和地球仪”一节的知识网络结构图,从中不难看出本节的知识点。从这些知识点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不同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对地球大小的认知就和对经纬网的认知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知识的获得是技能和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了知识作为基础,技能和能力的形成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知识、技能及能力的形成也会促进情感的发展。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归入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中的相应的不同学习水平之中,然后确定学生在该认知目标的基础上可能达到的其他领域教学目标及其相应的学习水平。这也就是下面第三点要做的工作。

3.制定地理教学目标二维表

教学目标二维表中的二维分别代表着学科的知识点和不同的学习水平。下面还是以“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为例进行说明。

有了教学目标二维表,我们就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归入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明确其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参见上表。比如,对地球形状这个知识点而言,一方面需要学生对其基本的参数进行识记,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也要求学生能够意识到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的艰难和不易。这样就为我们接下来书写教学目标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书写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的编写,首要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地理教学目标的陈述和内容标准一样,通常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表达。以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球和地球仪”(不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节的内容标准为例来说明行为目标的基本用法。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一般来说,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在行为目标的表述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这是因为教学目标最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变化。这样,在以往教学目标中常见的如“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等类似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上就不太合适,因其行为主体关注的是教师。行为主体有时也可以省略,但前提是该教学目标隐含的行为主体为学生,正如以上内容标准中所呈现的那样。行为动词是用来表述学生在经过教学之后达到的学习结果所用的动词,要求尽可能的可测量、可操作。以上内容标准中,“说明”、“描述”、“说出”、“确定”就是行为动词。行为条件是指学生达到要求的学习结果所需要的辅助手段(如信息或提示)、时间限制、行为所依托的情境等。在上述内容标准中,“提出证据”、“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运用地球仪”和“用经纬网”即是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是学生经过地理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在以上内容标准中,没有出现表现程度,说明在行为目标的表述中它不是必须的。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在年级和学段水平上清楚的规定学生该达到的水平,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灵活性,但对于期待学生获得的具体行为的复杂水平,还说得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细化。同时,为了让内容标准更加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自己能花在某个特定课题上的时间及在单元水平上期待学生总的行为结果等。

新课程实施后,教学目标的内容一般由三方面组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我们以“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为例,以该节对应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指导,利用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从三维目标角度示例教学目标的书写。其中,对于行为动词的使用,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知识点对学生的不同要求,从前面的表中所列举的动词中进行恰当选择。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记住表示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并能举出实例证明地球的形状;

熟练地运用地球仪,指出地轴、两极和赤道并说出其意义;

观察地球仪,区别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道经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能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通过观察地球仪,能使用地球仪定位,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形成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过程,表达对前人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精神的赞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教师们对内容标准的细化的程度不同,或者拓展内容的不同,教学目标有时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课标中要求的基本内容不能省略。另外,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并不总是都包含三维目标,有时可能只有其中的部分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胡良民,袁书琪,关伟.地理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郭振玲)

上一篇:物理探究实验中学生不良心理分析与调控 下一篇:英语课堂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