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探究实验中学生不良心理分析与调控

时间:2022-09-30 09:52:40

物理探究实验中学生不良心理分析与调控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是推动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实验探究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随着探究实验教学的深入和持久,学生的探究热情逐渐降低,兴趣减弱。究其原因,有部分学生对探究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良心理,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些负面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实验的探究效果。为此,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心理因素,及时消除和调控学生的不良心理,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探究实验中,是十分必要的。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分析和调控物理探究实验中学生的下列几种不良心理。

一、探究无用心理的避免

探究教学已推行多年,科学探究已成为物理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的不良状况,使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将追求物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目的,这种状况反映到实验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是:学生对实验探究最初的好奇心满足后,没有了以前的探究热情,对实验的探究兴趣不浓,探究动机不强;有的同学觉得这种探究活动费时耗力,对提高学习成绩似乎没有什么帮助;考试只进行笔答,中考实验操作仅作考查。有这些想法的同学,对探究性实验抱着应付的态度,充满活力的实验探究又回到“照方抓药”的老路上去。

针对此类心理,教者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意义,另一方面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学生是实验探究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探究学习才可能成功高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对于儿童的“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充分获得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验探究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核心目标和导向的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才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去参与。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实验,让他们不断感受、体验探究过程。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利于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人文环境,必要时尝试开放时空环境,不限制一节课的活动空间,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广袤的自然,利用更为广阔的教育资源,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探究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例如,在学生运用易拉罐、橡皮泥、酒精灯等器材进行“大气压的存在”探究实验后,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只暖水瓶放在讲桌上(瓶内剩极少量的水,瓶塞拔不开),先请一个力气较大的男生上前来拔瓶塞,未成功!接下来又喊上一个力气较小的女生,同时笔者提供了一根细针给她,她来到讲台前,将细针沿瓶口边向里一插,瓶塞轻而易举地就被了,台下一片掌声!学生在这一游戏中充分体验到探究实验是有用的。

二、紧张恐惧心理的调控

紧张恐惧心理是指个体由于受到所处环境的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有的对实验感到陌生,信心不足不敢做;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强,怕受到伤害;有的在独自操作时,看到教师站在旁边指点,害怕因操作失误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心理压力大,本来紧张的心理更加紧张,给实验效果带来负面影响,即使能成功的实验也大打折扣。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对实验总是存在恐惧心理,担心在实验操作中因为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一些危险从而放不开手脚。于是,她们躲避实验,尽量少动手或不动手,离实验装置远远的,即使勉强动手有时也会出现双手发抖、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不良心理反应。如“测量水的沸点”实验中怕烫伤,“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零线”实验中怕触电。

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事实上,无论是谁,无论有多高的探究水平,都可能伴随着疑惑和困难,面对探究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和障碍,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他们可能对实验望而生畏、半途而废,甚至对探究活动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为有效调控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一方面教师应进行有效的科学指导,鼓励他们胆大心细,用自己规范、娴熟的操作技能进行言传身教,从而打消他们的顾虑和紧张心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实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增强学生的信心。对那些平时不敢做实验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与自己共同来完成,对学生感到困难较大的实验分梯度设计,铺设平台。例如,在学习“探究电功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时,电功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学生学习困难较大,为顺利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方案,笔者将该实验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铺垫:1.电灯是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实验元件,电流通过它会做功吗?是如何体现的?2.你怎样知道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电灯做功多少的不同?如何改变它的电功大小?猜想电功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实验中如只运用一个灯泡结合滑动变阻器等其他器材能同时探究电功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吗?为什么?4.为同时探究电功与电压、电流的关系,你如何选择器材?如何设计实验方案?由于设置了探究的梯度,使复杂的探究实验顺利进行。因此增强了学生实验成功的信心,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相互促进,周而复始,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

三、依赖偷懒心理的消除

在实验课上,总有一些学生流露出不愿操作实验的倾向,原因是优越的家庭条件以及父母的过分呵护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依赖偷懒心理。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养尊处优,我行我素,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实验课上,他们不愿意单独操作,只想跟在同学的后面等待实验的结果,甚至不顾自身小组的差异直接抄袭其他小组现成的数据。众所周知,探究性实验既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发现,也重视合作和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及时矫正原先自我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合作与交流是探究性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总是将分数作为学生学习好差的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让部分学生养成了嫉妒和攀比的不良心态,同学之间缺少了合作与倾听,交流中更多的是相互“指责”和“埋怨”,缺乏“宽容”和“欣赏”,在探究性实验中,他们往往各自为战、互不服气。有这种心理的同学往往渴望与别人沟通、合作,却又存在戒备心理。

教师的智慧和艺术,常常体现在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和创造性活动的开展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双方都是能动的人,其过程的发展就潜伏着多种可能性,新的状态不断生成,极富动态性,有的甚至超过我们的预想,而教师对这些“活”的情境的不同处理,决定着教学的最终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准确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随时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机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的实验中,除按照要求完成了课本上统一的探究实验外,另外安排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进行“电压表串联到电路中对电路有何影响”的拓展探究实验,这部分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掀起了探究的新高潮,真正成了实验的主人。

四、表面作秀心理的修正

教师分组时未考虑学生的个性、知识、能力等差异,随意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于小组成员间差异大,无法“协同作战”,实验中往往出现一人动手,其他人充当“看客”,部分学困生在课上见老师巡视到身边时,不知所措,将实验器材胡乱摆弄一番作探究状。虽然课堂显得热热闹闹,但这部分学生无法参与或完成实验现象的整理和数据的收集,更不要说结论的得出了,他们并没有在实验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成了一种摆设,只是形式和花样,实效不强。

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一方面在实验前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组,另一方面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先说出最容易想到的实验思路或方案,并及时给予激励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关注活动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重视合作和交流,重视动手实践等,不强求结论的标准性、唯一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只要是积极参与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即使结论没有得出或错误,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探究后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只要能及时分析出原因,为以后的探究总结出经验和教训等同样给予肯定和鼓励。评价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给学生的评价要既有指导性,又有激励性,正如詹姆斯所言,“评估的价值就在于它所引发的行动”。通过有效的引导和评价,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实验已成为撬动学生能力发展的杠杆,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主体性,关注其探究心理,引导他们科学有效地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将得到显著提高。

上一篇: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落差”问题 下一篇: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