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中的个人主义

时间:2022-08-09 05:14:43

集体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自2011年屠呦呦获得具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以来,这个原本不为人知的三无科学家就引发了多方面的争议。而争议的重点就是青蒿素是一个团队的胜利,屠呦呦个人获奖合理与否。笔者认为这一争议的主要应归因于中西方对于科学奖项评定的标准不同,在于中西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不同。然而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所有的争论都尘埃落定。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屠呦呦事件中学得只有尊重集体团队合作中个人的贡献,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出现。

关键词: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中国在诺贝尔科学奖项中填补了空白,值得举国同庆。然而,掌声之外,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事实上,从2011年屠呦呦获得具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以来,就争议不断。一直有一个问题伴随着这位学者:青蒿素是一个研究团队通力合作的成果,屠呦呦以个人名义获奖合理吗?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争议可以归咎于中西方对于科学奖项评定的标准不同,在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差别上。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于中西方科学奖项评定的影响

在1980年,荷兰学者霍夫斯坦德提出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理论。他认为,重视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非常松散地结成社会关系网,并极大关注自尊,关注自我。对个人价值、利益和个人酬劳尤为重视。集体主义者重视团队并推崇成员之间的和谐。个人感情服从团队整体利益。因此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中,每个人必须考虑他人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甚至可以牺牲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而在推崇个人主义的西方,强调的是“我”而不是“我们”,每个人有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守卫自己的权益。

中国历来重视集体主义,认为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很多的奖项是颁发给团体而非个人。在1986年一篇名为《科学研究活动中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的文章中,作者指出,“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极强的活动,为了尽快实现科研集体的预定目标,就要求这个集体中的个人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动作用”。因此,1977年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文章《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以“青蒿素结构协作组”署名发表。在1982年发表的英文论文,集体笔名“青蒿素及其衍生抗疟药合作组”。 “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解困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除了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所重视的集体主义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正是这种署名方式造成了现今的争议。即便是当年青蒿素的研究获得了国家发明的二等奖,人们关注的也是获得荣誉的“523”项目组。很少有人探究这个集体荣誉背后研究人员的个人努力。

相对于中国的集w主义,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表现在科学奖项的评定上就是西方更加注重科学的原创性,即是谁第一个发明或取得了突破。比如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伽利略、高斯、牛顿、伏特、欧姆等因其对科学的巨大贡献而备受崇敬,载入史册。17世纪时,伽利略就曾为了捍卫自己的原创性写文章职责其他人对他发明权的窃取。西方及其重视原创性是因为原创性来源于对科学研究追求独创性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个人能力及水平。因此作为全世界重要的奖项之一的诺贝尔奖就十分的注重原创性。即诺贝尔不会把将颁给具体做事的人,而是颁给告诉你去做这件事的人。

在西方,像诺贝尔科学奖这类的重大奖项一直坚持给予个人就是为了鼓励科学的原创性,鼓励首发现。从原创性的原则出发,获奖的发现不在于有几个人参与,而在于谁第一个发明或取得了突破。因此在1966年时,尽管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曾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关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的获奖事宜。但是由于当时历史的历史背景,人工合成胰岛素被认定为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最多颁发给三人的原则,最终而不了了之,使得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失之交臂。

2. 屠呦呦个人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否理所应当?

对于荣誉,西方更倾向于肯定个人成绩,而集体主义中国则更看重集体的贡献。因此当屠呦呦得奖之后,质疑声不断。有人认为屠呦呦单独获奖是“不够单薄名利”“个性执拗”。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时,《科学》杂志就曾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当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一期间政府的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然而,诺贝尔奖评选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原创性。因此诺贝尔奖由屠呦呦获得却是实至名归的。因为当年《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重要的牵头单位是中药研究所。而屠呦呦是当年这一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那么屠呦呦被视为青蒿素发现的最大功臣也就无可厚非了。其实,屠呦呦之所以能获得这一奖项是因为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进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于临床并正式它有效。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张伯礼院士所说,这三个第一就等于首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汉森也表态说“毕竟,个体才能做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利的时代,从中辨识出正真的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

其实,诺贝尔医学奖到底应花落谁家随着屠呦呦名字被宣布的那一刻起早已尘埃落定。再多的争议和讨论也不会为我们带来第二个诺贝尔科学奖。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以屠呦呦为榜样,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屠呦呦所说,“对于诺贝尔奖,她更关心的是如何以此为契机,形成一个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更好的工作,多出成果,为世界人民造福。” 这应当是一个重塑科研工作尊严,鼓励科学家潜心科学的时机。

3. 反思我国科学奖项的评价标准

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甚至多次在院士选举过程中落选,因此被称为是“三无科学家”。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位三无科学奖为我国赢回了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项。其获奖后,争议最多的是我国的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环球时报》社论指出:“屠呦呦得奖至少说明中国的评价体系同外部的评价体系是有差别的,而这一差别值得思考。”

对于为什么屠呦呦能获得国外大奖,却同中国科技大奖无缘这一问题,国内科学界的主流回答是,没办法确定奖项的归属。按照当时523项目组的鉴定,这应当属于整个523项目组,6个科研单位,是集体的荣誉。在集体主义的大环境下,任何的荣誉都应当属于集体,属于国家。因此当屠呦呦个人获奖的消息传来,争议也接踵而至。作为上级主管部门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并没有第一时间消息公开表示祝贺,也令人心生疑虑,浮想联翩。

当然我们首先得肯定一项科学项目的研究不可能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确实需要集体智慧的结晶。屠呦呦在采访中也表示,青蒿素项目不是一个人做的,是一个团队做的,是一个大协作项目,是很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然而。屠呦呦获奖这一事件引发的争议其背后正是我国长期以来对科学家个体原创思想的忽视。原创思想得不到重视,学术至上的氛围就难以出现。如果在科技奖励中采取“人人有份”的平均主义,这样不仅会否认第一发现者或发明人的贡献,也会打击首创者的积极性,阻碍重大原创成果的产生。中国现有的成果中,组织者,主持者都并不一定是原创思路的设计者和提出者。不重视原创性也成为某些学术领导和学术权威攫取学术资源、学术成果的理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然而却被人评论为“不能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如果维护自己的科技成果称之为此的话,还是愿我国多出一些这样的“不能淡泊名利”的科学家,为我国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多做贡献的科学家。

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肯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但是也必须充分肯定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避免浑水摸鱼的可能性。屠呦呦个人获奖并不是否定其它参与者的功劳,而是旨在强调第一发现者对于科学研究独一无二的贡献。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才能激发更多的科学家不畏艰辛,向着科学的顶峰攀登。为了推进中国原创科技成果的出现,我国应打破以往的集体主义,注重在集体合作中个人的努力及贡献。只有尊重集体中的个人主义,我们才能期待更多中国原创重大成果的诞生。

参考文献

【1】 张楠; 由青蒿素科技获奖事件引发的媒体反思【J】. 科学新闻,2012.

【2】 宛菊; 屠呦呦获拉斯克奖激起的……【J】;创新科技;2011年10期

【3】 成良斌,李晓立,王炎坤;中外科技奖励制度的主要区别【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05期.

【4】 阎力;科学研究活动中集体与个人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86年03期.

上一篇:开启尝试教育,构建高效课堂 下一篇:Internet远程教学系统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