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

时间:2022-08-09 04:00:41

浅析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方面的纠纷也随之增多,逐渐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公司法》虽然对股权的强制执行、股权的继承以及回购等在内的股权转让行为进行了立法规定,但仍不是很完善。本文针对我国现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中的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与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有限责任 股权转让 股东 优先购买

一、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概述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是股东的一项法定权利,它是指股东依照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规定,与他人达成合意,将自己对目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转让给他人,他人支付对价后取得该股权的民事法律行为。股权转让是股东行使股权的普遍方式,它能使股东再度获得对价,实现股权向新所有权的回归。这不仅有利于股东达到其财产利益的最大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的立法缺陷

1.股东优先购买权中“同等条件”规定的不足。我国《公司法》第72条第3款规定:“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转让股权的股东和其他股东的利益,但如何确定“同等条件”的标准,是通过股份价格还是有别的标准,《公司法》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也存在较大的争议。该规定的不足可能会产生股份价格虚高或者虚低的现象,使得股东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2.没有规定股权转让时价格的具体确定方法。我国《公司法》规定在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对外转让的情况下,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但没有规定购买价格的确定方法。此外,由于有限责任公司不存在公开交易的市场,没有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这样可能会给当事人的不公正交易带来可乘之机,如发生转让股东与股东以外的人高价串通,迫使其他股东因价格的压力无力购买而放弃优先购买权,造成损失。

3.身兼董事、监事的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未做身份区分。有限责任公司人数是有限制的,身为公司的董事、监事,有可能同时也是公司的大股东或控制股东。他们拥有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权利,是公司存在的基础与核心要素。从理论上讲,公司的经营权与利益分配权是各自独立的,掌握在不同人手中。但是,如果企业的管理人不再拥有剩余索取权,他们将不会有动机利用他们的权利去最大化企业的收益,甚至还会侵占企业的收益。这些股东如果基于自身利益对外转让股权,则会严重损害公司和其他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因此,在身兼董事、监事的股东及控制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应对其进行区别对待。

4.股权转让通知制度中的不足。《公司法》第72条泛泛的规定,股东对外转让股权,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但是,没有明确书面通知中的具体事项,例如是否包括受让人的姓名或名称、股权转让的价格、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时间等。此外,还缺少通知是否到达其他股东的认定标准。如果接到其书面通知的股东恶意隐瞒其接到书面通知的事实,那么通知股东是否还要重新发出书面通知,或者被迫等待,直到其他股东表示接到书面通知。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的完善措施

1.完善股权对内转让制度。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章程可以针对股权的对内转让做出限制性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公司章程都只是个摆设,大多是公司发起人为了应付工商登记而制定的,发挥不了公司自治规范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公司法》的制度设计上可以增加以下内容:(1)对内转让时股东的知情权。《公司法》在规定股东对内转让股权程序时,忽略了其他股东的知情权这一内容。股权内部转让涉及到股东出资比例和股东权力的重新分配,这意味着在公司内部话语权和股东地位的重新整合,进而影响到股东权益的实现。因此,基于平衡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即使是股东对内转让股权,也应及时通知其他股东,这也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2)通过竞争方式转让股权。对内转让股权可以参考对外转让股权的程序,当多个股东要求购买时,在股权价格等主要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按持股比例受让。通过竞争的方式转让股权不仅能保证出让股东的利益,还能防止股东之间相互串通,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2.完善股权对外转让制度。(1)确定股权转让时的价格 为体现法律的规范性指引作用,对优先购买权的定价规应做具体规定,并且确定股权转让的价格。根据日本和法国的公司法规定,确定股份转让的价格主要有三种方式:当事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当事人指定第三方确定和请求法院裁定。笔者认为,我国也可以借鉴这些规定,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一种具体的价格确定方式。此外,为了维护市场交易主体的意思自治,还应当规定一个合理的幅度。(2)根据转让股权的股东身份不同,进行区别限制。担任公司董事、监事的股东对外转让了股权后,便不再是公司的股东,公司的经营业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的联系也随之减少。当他们不能从公司获取更多利益时,就有可能会产生利用其职位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因此,要严格规定此类股东的股权转让条件。例如,身兼董事、监事的股东及控制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可以把比例提高至三分之二,而不仅仅是二分之一的股东同意。

3.确定优先购买权行使中“同等条件”的标准。不能将“同等条件”等同于“同等价格”,也不能对该标准作任意的扩大解释。“同等条件”除了要包括价格因素外,还应综合受让股权数量、支付方式、交易时间等一系列基本因素。在司法实践中,还要找到一个在转让方与第三人订立转让协议之前即可以确定股东是否愿意购买的方法,然后依此确定一个“同等条件”的标准,最终确保出让股东在股权转让中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四、结论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转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法律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我国《公司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立法技术和制度体系上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容应兼顾对公司、公司股东的保护,尽可能平衡各方利益,从而保障交易的效率与安全,确保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彬.论变更登记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效力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6期

[2]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编.《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3]江平,《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4]李向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浅析——论第72条.法学研究,2011年第5期

[5]赵艳秋,王乃晶.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85期

上一篇:北京市大学生服装消费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基于我国消费者心理的奢侈品营销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