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时间:2022-08-09 02:56:42

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摘 要 从分析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与普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共性和特殊性入手,确定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采用专家访谈、因素分解法、调查统计法、秩和运算法,建立一套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包括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学习策略3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5-0021-06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和日益深入人心,个体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迄今为止,我国对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

学习能力是一个结构复杂、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现象。尹弘藻、毕华林认为,“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学习能力的实质就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制约学习能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是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的核心”[1]。这一能力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职业教育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者个体顺利获得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个性特征。职业教育学习与普通教育学习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较大的不同。因此,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既具有和普通教育学生的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在共性方面,首先,二者同属学习活动,都包含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运作,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制约着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水平。”[2] 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主要由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并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能力。“这些心理能力彼此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3]。

其次,二者都包含学习主体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控的能力。如前所述,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制约要素中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通常指动机、兴趣、习惯、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活动起动力和调节作用,在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从学习能力的构成和实质来看,“学习策略比知识和技能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强的迁移性和更广阔的适应性,是学习能力的核心”[4]。根据学习策略的涵盖成分,可以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学习方法是体现认知策略的重要方面,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于计划、监控和调节自己学习过程的策略。对学生而言,学会学习是其学习的目标之一,而学会学习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元学习能力,包括设立目标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其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寻求支持策略。学生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属于资源管理策略范畴。

在特殊性方面,职业教育学习能力不仅要保证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职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和态度,发展职业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内部活动,也包括外部活动,内部活动即心理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习的基本能力。外部活动主要是学生主体的实践操作性活动,普通教育学生的实践操作性活动主要有阅读、讨论、练习、交流、实验等,通过这种直观的外部操作,加速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化过程,逐步学会获得知识、表达知识、利用信息的策略,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信息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对职业教育学习来说同样重要,是构成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职业教育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获得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之中。因此,要全面培养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需要学习特定的工作过程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中,默会知识占据着重要地位,默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经验获得和积累的过程,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因此,职业教育学习的外部活动是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将依附于他人而存在的个性化知识潜移默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通过实践中的领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知识,并有效地用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完成类化迁移与整合,最终形成职业能力。由此可见,学习迁移能力是保证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关键,应列为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

基于上述分析,可确定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学习策略三方面。其中,基本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能力。综合能力由操作能力、表达能力、信息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能力组成;操作能力作为职业教育学习的重点,根据操作过程中运用到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分为大动作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表达能力指语言表达能力,涉及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两方面内容。由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选择对学习影响较大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作为学习能力构成要素。根据学习策略的涵盖成分,认知策略部分选择了学习方法,元认知部分选择设立目标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资源管理策略方面选择了社交能力、合作能力作为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

二、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进行判断的活动。为保证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必须建立一套简便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确定、能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不同级别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本身逻辑结构形成的有机整体,是衡量评价对象发展水平或状态的指标系统。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学习能力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职业教育规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采集那些最能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反映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本质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状态,判断学生学习的成效和缺陷,给出改进、改善的意见,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指明方向。

2.系统性原则

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涉及学习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在设计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从整体性、联系性和层次性出发来筛选指标,确保各个指标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联系、层次分明、主次得当的整体。具体要求为:一是指标系统要完整地反映目标,既不遗漏目标的要素,也不增加与目标无关的因素。二是层次分明,指标有不同的层次级别,不同层次指标之间的关系应清楚,同一层次指标之间既互相排斥,又能在综合之后完整反映上一层次指标的要求。三是主次得当,不同的指标依其重要程度的差异赋予不同权重。

3.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能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度量,又便于操作实施,其具体要求有:一是指标条目描述清楚、简明扼要。二是指标体系中最低层次指标是可测量的,即能用数量化统计参数或可操作化语言具体明确地表述出来;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能方便收集到需要的信息资料。三是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条件实施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选择切实可行的构建方法是建立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本研究在对几种常用方法进行比较以后,采用因素分解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调查统计法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秩和运算法确定指标权重。

1.因素分解法

“一种将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本身的逻辑结构逐级进行分解,把分解出来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的方法。”[5] 具体操作时,首先根据对目标内涵的理解,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一级指标;每个要素自成一个子系统,再分解每个子系统,列出能反映其内涵的项目,得到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是一个子系统,再分解,直到认为指标可测为止。

2.调查统计法

通过谈话、问卷、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收集资料,运用统计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得出事物变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评价初拟指标制成问卷,对有关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答卷者对初拟指标的每一项作出判断,分为五档(表示相对重要程度),即“很重要、重要、一般、可要可不要、不要”。答卷者在每项指标后选择该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只能记录一个档次)。收回问卷,进行结果统计,统计“很重要”、“重要”两档的人数百分比并计算其和。删去两档合计百分比小于75%的指标,得到经过筛选的指标。

3.秩和运算法

这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程书肖在“教育评价中诸因素权重的确定”[6] 一文中提出的确定教育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设由n个专家对指标体系中m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定。每一个专家对m个指标按他所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每一个指标排在第几位的序号叫做该指标的秩。把n个专家所给的秩加起来所得的结果叫做该指标的秩和,用R表示。第i个指标的秩和用Ri表示。“若专家认为两个或三个指标同等重要,取同等重要的指标应占顺序号的平均数作为其序号数。假如第三、四个指标同等重要、其序号数就均取为(3+4)/2=3.5,指标排序号为1,2,3.5,3.5,5,6,…。”[7]若用表示第i项指标的权重,则权重计算公式为:

m为同层指标数;n为专家数;Ri为各专家对第i个指标排序等级之和;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

不过,应用上述公式确定权重值有一个前提,即要求专家们的看法基本一致,否则进行权重的计算就没有意义。因此在计算各指标权重前,要对专家们的评定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专家看法是否一致是确定权重信度高低的重要指标。

卡方检验公式:

如果经计算X2≥Xp2(m-1),就可以认定n个专家的看法具有一致性,用上述权重公式求出指标的具体权重值便具有可信度。如果X2

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在对评价目标层层分解的基础上,将评价属性逐步具体化的过程。

(一)确定评价对象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评价对象。就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而言,评价对象是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必须要体现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特点。

(二)确定评价目标

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学生学习目标为基础,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并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初拟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杂志及使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相关资料,了解教育政策法规和职业教育学习特点;通过与多位职业教育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明确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采用因素分解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得到初拟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做法是:

首先,根据对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内涵的理解,将其分解成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学习策略三个关键因素,属于一级指标。每个要素自成一个子系统,再分解每个子系统,列出能反映其内涵的项目,属于二级指标。如对基本能力进行分析,列出能反映其内涵的项目,有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视知觉能力、空间排序能力,作为二级指标。同样,对综合能力和学习策略进行分解,可得到相应的二级指标。如此逐级分解,直至末级指标可测。这样形成由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初拟评价指标体系。

(四)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使评价指标真正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属性,必须对初拟指标进行分析、筛选,重新加工处理。筛选指标,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经验法、调查统计法和聚类分析法等。本研究选用调查统计法,对有经验的职业教育专家、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60份,收回有效问卷442份,有效率为96%。统计“很重要”、“重要”两档的人数百分比并计算其和,详见表1。

表1 初拟指标调查统计表

经过统计,视知觉能力和空间排序能力两项指标“很重要”、“重要”两档的合计百分比小于75%,将其删去,形成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确定指标权重

通常来说,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专家会议确定法;专家意见平均法;特尔斐法;对照配权法;两两比较法。其中专家会议法和特尔斐法使用较多,本研究采用秩和运算法。确定10位有经验的职业教育专家对各级指标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表2为一级指标权重专家评定表。

表2 一级指标权重专家评定表

其中m为一级指标数,应为3;n为专家数,应为10。

首先进行一致性检验:

因为,可以认为10位专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下面进一步计算出各一级指标的权数:

=0.217

同样可计算得到W2=0.383,W3=0.4

按照上述方法可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3。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质量标准,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以保证评价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2][3][4]尹弘藻,毕华林.学习能力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5]蔡 君,刘仁云.计算机辅助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6]程书肖.教育评价中诸因素权重的确定[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6):31-32,40.

[7]李仲来,程书肖.教育评价中确定权重的两种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6):53-55.

上一篇:何清儒的职业补习教育理论探析 下一篇:用知识战胜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