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09 02:12:12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产业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动,并依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我国通过发展产业内贸易改善贸易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 对外贸易 建议

随着参与国际分工广度和深度的加强,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仍然不高。这已成为目前困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突出性问题。进一步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产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是格鲁贝尔和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loyd,1975)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它的公式被描述为:

式中,Xi和Mi表示某个特定差异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i为个别产业。该指标的取值范围为0~100,数值越大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总体水平从1992年的59.8上升到2004年的74.2;对外贸易额也从1992年的1655.3亿美元而上升到2004年的11547.9亿美元,许多主导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额均占据主导地位,对外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已非常明显。

从商品的大类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增长最快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从1997年的90.6开始,一直保持着高水平,2003年甚至达到98.69。其次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商品,其指数从1994年上涨到90.5后,就一直保持在95以上, 2000年更是达到了99.1的高水平。随着我国资本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这两类产品在国际中已具有竞争力。再次为化学成品类,历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超过50。我国的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度较为发达,尤其是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在1992年曾分别达到70.5和86.4,但自1995年开始下降,2004年两者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只有19.1和46.4。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类商品的出口减缓,而进口大幅上升。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矿产品及其它原料型商品已不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我国的加工能力和生产技术有所提高。

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贡献

为了从宏观角度探究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可用一个回归模型来说明。首先确定模型包含的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对外贸易总额,解释变量为产业内贸易总额,选择依据主要是产业内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一种模式,其变动必然会引发对外贸易的相关变动。样本区间选用1986年到2004年(见表1)。用Y表示我国的对外贸易额,X表示我国的产业内贸易额。

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对应的回归方程是:y=382.1183+1.751x

(7.867) (52.55)

R2=0.995, S.E. =114.73

本回归分析中调整后的R2=0.99495,说明该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可以推测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成立。假设我们给定一个显著性水平α=0.01,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14,α=0.01的临界值,得到t・α/2(14)=2.977。该方程的t值大于该临界值,可以说解释变量在99%的水平下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从经济意义上分析,1986年至2004年间,我国的产业内贸易额每增加1亿美元,对外贸易就可以增长1.75亿美元,可以说,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

产业内贸易比例大大提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

差异产品缺少特点且技术含量不高

在2002年、2003年主要进出口商品统计中,既无产品差异性又无规模经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如原油、粮谷等,其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在50以上;无规模经济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电线电缆、纺织品等,其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均值也在80以上。虽然这些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但由于缺乏产品差异性而获利甚微。产业内贸易的实践表明,产品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营销渠道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差异上,这些差异将极大地增加产品出口的附加值。

产业内贸易水平被高估

目前,加工贸易仍在我国对外贸易占据重要位置。跨国公司在其全球化战略中,多是将中国当作一个加工厂,生产的核心技术都在国外,对我国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很小。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标衡量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就造成了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高估。

产业结构缺少竞争力

资本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不容乐观。一些高技术或高资本密集度产品,在发达国家具有很高产业内贸易指数,在我国却处于较低或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据2002年进出口商品相关数据显示,一些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商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计算机41,集成电路39,汽车32,机床29,飞机8,电子交换机6。这表明,我国在这些产品上还缺乏国际竞争力。

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建议

强化专业合作,发展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市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无法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各个产业和企业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同时,政府还应该注意要积极打破行政性垄断,提高生产的集中水平。

选择主导产业,创造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政府的作用。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便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重视创造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为了创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要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景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优势。

扩大差异产品生产,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强化产品的差异化是进一步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微观内核。产品差异既指同类产品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引起的产品质量、功能等方面自身特点的不同,又指由于商标、包装、售后服务等形式所引起的销售条件的不同。产品差别程度越高,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国家应增加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增加开发研究费用,开发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有特色的重点产品,形成与他国不同的差别优势,扩大产业内贸易,实现我国出口商品高质量高档次战略。

综上所述,在合理发展产业间贸易的同时,努力发展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是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构建“金字塔”型企业文化 下一篇:泉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