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激活英语写作

时间:2022-08-09 12:29:15

听说激活英语写作

【摘要】什么因素能够激活英语写作?什么样的英语课堂才能有效提升英语写作能力?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传统模式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和听说结合模式下的写作教学的实践对比。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激活 语言的感知 语言的内化 语言的输出

一、现状分析

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者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且相互促进。听和读是领会和理解别人表达的思想,是语言内化的过程;说和写是用言语表达观点和思想,是语言外化的过程。在全国高考英语试题中,书面表达为25分,占英语学科总分的16 .7%。因为高考卷中没有考察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往往会比较不重视英语口语的训练和提高。

然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中,学生最怕写作,最烦写作。大多数学生除非参加考试被迫要写作,很少有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想写想表达。大多数学生上交的英语作文很明显的是一次成稿。通常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作文思路狭窄,文章结构松散,缺乏逻辑性,内容肤浅空乏,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的作文尤其如此;语法、词序或拼写等表层错误较多,即使是一些最基本的、在初中阶段就学到的单词、语法在写作中也会出现错误;词汇贫乏,大部分学生会使用一些非常简单的词汇、词组和句型。对于;老师费心费时所做的作文评语,学生似乎视而不见。同样的错误学生屡犯不改。

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教师把作文题目布置给学生,一方面许多学生敷衍了事,甚至互相抄袭;另一方面,教师由于学生上交的作文数量多、批改量大而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不能进行细致、具体的修改和批注,因而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并调整自己的写作方法。长此以往,写作往往流于形式,从而成为英语学习最为薄弱的环节。从主观上看,尽管许多教师对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并已达成共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不得不同时承担着非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多门课教学,只好整天忙于繁重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这使得广大英语教师无暇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每一项技能的具体培养步骤和方式、方法,只能疲于应付和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根本无法就写作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进行评估,从而设计出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此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第二语言不同于母语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讲解、轻言语和表达技能训练的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写作能力的低下。这样导致了恶性循环,教师怕教写作,学生更怕写作。

二、本文的观点

布里顿(Britton, 1970)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 《新概念英语》的作者认为:“不写没有读过的语言,不读没有说过的语言,不说没有听过的话。”可见,听力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认为,要提升写作,就要以听说作为突破口。本文以一节听说写作课为例,两个同水平的班级不同的写作模式,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试图发现激活写作的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所学内化,从而有更好的语言的运用和输出。

三、课堂实例呈现

1.传统课堂模式。首先,笔者在教学(1)班(城镇结合地区普通高中一重点班)用一贯的模式上了一节写作课。

第一步:让学生复习刚刚学过的课文。Module 2 unit 4 lesson 4 Auckland * New Zealand.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学过的描写地方的词语和句型。

第二步:给出写作素材。一篇介绍广东省某地区的素材。给学生一些词语的提示和帮助。并一起讨论写作思路和句型;

第三步:15分钟时间,让学生写出初稿。教师多次强调要运用所学句型和一些新的表达方式。

第四步:挑选不同层次的三位同学的习作,全班用幻灯片共同批阅打分。英语成绩最好的A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写作要求,并能够使用到课文内所出现的句型; 英语成绩中等的同学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要求,但较少正确运用所学词汇句型,另外句型变化句式较少;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写作要求,并试图使用所学句型但是出错较多。经过全班同学评分。以满分20分计,A类同学得分14分,B类同学得分11分,C 类同学得分7分。全班共50人,A 类同学大概有四分之一,B 类同学大概占二分之一,C类同学大约有四分之一。

分析原因:虽然之前有对句型和词汇进行复习,但当写作时,由于时间的限定及面对新的材料,大多数同学头脑中无法反映出已经学过的句型或者是词汇。所以无法正确的使用所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写作能力没有有效的提升。

2.新模式实践――听说写作课。第一步:笔者在教学(2)班(同属于城镇结合地区普通中学重点班)进行了新的模式的尝试。首先,笔者设计了第一步听说训练。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输入要求学习并运用的词汇及句型。设计如下图所示:

・ Shunde

・ population

・ area

・ Famous sights

・ transportation

・ history

・ Something special

・ climate

・ location

针对以顺德为核心共8 个方面,要学生就这八个方面提问。教师先举例说明操作流程:

(T) Question : Where’s Shunde located ?

(S) Answer: Shund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Guangdong Province.

然后学生依次提问,教师回答并展示正确的表达在屏幕上,并进行句型的转换练习。

第二步:书面练习。经过口头练习之后,用练习题的形式迅速让学生对词汇句型进行巩固练习。作完后与同伴分享答案,探讨差异和不同。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并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析。

第三步 :再次回归口语练习。让学生就从刚才所做练习中获取的信息,互相用英语提问并回答。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口头运用所学词汇句型,加强潜意识对这些词汇句型的掌握。

第四步:写作训练。给出一篇介绍地方的写作素材。规定15分钟内完成写作内容。

第五步:挑选不同层次的三位同学的习作,全班用幻灯片共同批阅打分。英语成绩最好的A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写作要求,能很好地使用到口语训练中的句型并有多种句型的变换; 英语成绩中等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要求,能较好的运用所学词汇句型,表达准确到位,句型变化有但不多;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规定时间能完成写作要求,并能大多数运用正确的表达,但是欠缺句型的变化。经过全班同学评分。以满分20分计,A类同学得分16分,B类同学得分15分,C 类同学得分13分。全班共50人,A 类同学大概有四分之一,B 类同学大概占二分之一,C类同学大约有四分之一。

四、效果比较

两种不同的模式教学效果差异非常明显。两个同类班级,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听说写作课这一节课,大多学生已经全面掌握了介绍地方的词汇句型,并能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数。而传统模式下的写作课,只有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初步掌握介绍地方的词汇句型,而大多数同学对词汇句型依然是一知半解,不能熟练自如的在写作中运用。大多数学生得分只能徘徊在及格线左右。

五、结论和启示

这次教学实践通过两节不同模式下相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效的比较,其目的在于判断出哪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技能更有效,对学生的英语素质的提高更有长效性更全面。从而寻求有效方法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能效,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采用更好的教学模式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结合上述的教学实例,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听和说非常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长效性,全面性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多听读,从而提升其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强化模仿朗读,多为学生呈现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语言;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只有熟读课文,掌握各种不同的表达法,才有可能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来。

第二,围绕课文进行背诵和复述,促进写作。现行高中教材,体裁多样,语言地道,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交际用语也很好地体现了实用性。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各个单元的文章里都有很多值得学生模仿的句型。为此,我采取两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营造并设置语境,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在活动中学习。在对语言的运用中,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多让学生进行口头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减少不必要的简单错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增强书面表达的自信心和准确性。

第四,鼓励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在模仿中对语言进行运用与输出;新课标对高中生的写作要求比以往有所提高,不但强调语言的功能,而且强调用语言做具体的事情,因此多写,勤写,从而强化学生对写作的认同感,从怕写到爱写。

第五,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及时作出评价。及时归纳,及时反馈能更有效探究学生的心态,从而把握好教育的良机。

参考文献:

[1]程晓棠,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金莺,宋桂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Swain:M2000 the output hypothesis and beyond Britton J.1967.Talking and Writing:A Hand Cbook for English Teacher[M].London.

上一篇: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的独立院校英语教学初探 下一篇:On Conflicts and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