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邮件新闻学

时间:2022-08-08 08:29:39

网络时代的邮件新闻学

世界上第一个电子邮件发出至今,到现在已经整整30年的时间,发送这个电子邮件的人是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的美国工程师汤姆林森,他把世界第一封电子邮件从他的一台电脑发送到毗邻的另一台电脑。他在事后回忆说,当时并不知道它的重要性,也根本没想到它很快地风行全球。当然,汤姆林森也绝然不会想到电子邮件会应用到新闻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为新闻学的一门实践技术――邮件新闻学。

当初,电子邮件并没有引起新闻界的注意。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和个人电脑的普遍使用,电子邮件系开始被新闻记者用在新闻采访中。调查表明,近年来,将电子邮件作为辅助采访手段迅速普及,尤其在跨国采访中最为经济实用,2002年福布斯中国100富豪排行榜面世后引发争议,《羊城晚报》记者通过福布斯英文网页提供的邮件地址,向杂志负责人发出质疑,并很快得到了对方的电子邮件回复。于是,《美就“中国富豪榜”回应越洋采访》的报纸一时间“洛阳纸贵”。

邮件采访的便利

如今,邮件采访已经成为全球新闻实践的重要手段。1997年,历史上首次主要通过邮件采访的调查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邮件采访实践在西方新闻界引起轰动。于是,以电子邮件为主要采访手段的邮件新闻学受到新闻学界与业界的重视。

资深记者纳尔逊自己非常看好邮件新闻学的前景,他在总结报道的体会时认为在完成第一次面对面采访之后,接受采访的高级官员非常乐意使用电子邮件接受采访,因为他们工作非常忙碌,多次进行现场和电话采访显然不太现实,而使用电子邮件进行采访却非常顺畅方便。现在已经十几年过去了,通过邮件和更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采访已成为记者的常用手段。但无论是对于传统新闻报道还是深度报道来说,电子邮件依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虽然有许多记者对电子邮件采访的速度与效果持赞成态度,但有些记者还是持有谨慎和顾虑,他们认为电子邮件采访不如传统采访那样透明和可靠。虽然电子邮件采访可能克服了电话采访的某些弊端,但同样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因为电子邮件采访的信息是经过思考的、非自然的真实交谈,另外不如现场采访那样还可以通过被访者的表情、语气等判断信息的可靠和对真伪做出甄别。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记者看好电子邮件采访带来的喜悦,但在传统记者和年轻记者之间关于电子邮件采访的争论也持续不断,传统记者始终认为现场采访,或面对面的采访,或者电话采访与网络采访相比。具有无可替代的绝对优势。一些编辑最大的担心是电子邮件培养了记者的双腿的懒惰和使用不可靠的信息来源。美国新闻学会主席史蒂夫・巴特利认为电子邮件采访有其自身的缺陷,但一概否定也不是明智之举,难道电话采访就一定比电子邮件采访更可信吗?使用电子邮件本身与新闻报道真实性无关。不少记者做法值得借鉴,即通过电子邮件采访获取新闻线索,再通过电子邮件采访来验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最后通过电话或现场采访完成新闻报道。

邮件新闻学的争议

其实,关于邮件新闻学争议的焦点就是要不要进行现场采访。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学的本质是用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一般都要求记者到新闻现场进行采访,以求最大限度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而,电话采访和邮件采访只是现场采访的补充和证实手段。对电话采访而言,它作为远距离的即时采访方式,具有经济便捷的特点,但其最大缺点在于非面对面沟通和“即时对话”的方式,语言的表达及问答的衔接,基本上靠语气显示表情,极易构成误解,也容易引起采访困难甚至新闻的失实。对邮件采访而言,它给被采访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而且也留下了物证。但其致命的缺点是只适合有书面表达能力的人群,另一个缺陷是对邮件内容的“有闻必录”让新闻媒体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面对日益发达的传播技术,记者现场采访的基本功依然是唯一制胜的法宝。

现在,全球的新闻界对邮件新闻学展开激烈讨论,其本意并不是要否定亲身采访等传统采访方法,而是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借鉴和开发采访的新渠道。在有些新闻媒体的报道实践中,电子邮件采访开始压倒电话采访,因为电子邮件采访迅速、便捷和实用,比其他的采访方式更经济。全球著名的《华尔街日报》曾获得2003年普利策专题报道奖,报道作者丹尼尔・戈尔登就是通过电子邮件获取新闻线索的。他认为电子邮件提供的文字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可以防止因错误引用而引起的麻烦甚至诉讼,但最好还是要进行现场和电话采访,之后再让被访者提供电子文本,记者就可以成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电子邮件采访还可以打破语言和地域的障碍,有些时候没有电子邮件采访还可能无法进行。使用电子邮件采访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便于与政府官员取得联系。也许电话打过去的时候他们正忙于公务,但这个时候却不耽误他们阅读邮件。事实上,许多政府官员已经懒得接听电话,而是习惯于使用电子邮件。

但对于电子邮件采访在年轻一代记者中间的盛行,一些学者表示出深深的忧虑,担心年轻记者患上电子邮件依赖症。麦尔文・门切尔是资深报纸记者,现在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书已经30年,他认为电子邮件采访是“愚蠢”的做法,这么多的记者依靠电子邮件写新闻,显然是在逐渐地脱离现实社会。退一步说,即使是电话采访,还可以感觉被访者的声音,通过他的停顿、笑声或反应感觉其个性,而电子邮件只是陈旧的套话、无生命的文字。迈克・傅雷做过《圣彼得斯堡时报》的执行主编,现在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他也一直反对学生使用电子邮件采访,他认为电子邮件采访是懒惰的代名词,因为新闻是靠双腿跑出来的。

就全球范围来看,邮件新闻学在新闻界的争论此起彼伏,但有关电子邮件采访的管理规定却还是一片空白,因为有一个根本的认识还没有解决,即到底要不要对记者使用的电子邮件信息量做出限制呢?如果记者引用的是电子邮件,要不要向读者说明消息来源呢?《今日美国》的做法是不限制使用电子邮件作为消息来源,但要求记者必须慎用,他们强调滥用电子邮件作为信息来源,将会造成新闻可信度的降低。如果新闻报道中引用电子邮件资料太多,媒体必须向读者说明是无法联系到当事人等明确原因所致。调查发现,即使那些推崇电子邮件采访的记者当中也坦承,电子邮件采访的价值比不上现场或电话采访,虽然电子邮件采访迅速、高效,但它无法捕捉到现场感、说话的声调、体态语言、和意外的反应或即席的态度。加拿大调查性报道圈的一位知名记者甚至认为电子邮件采访根本就称不上是采访,因为采访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发现,二是审查。显然,电子邮件采访无法或很难实现审查这一环节。

邮件新闻学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把“双刃剑”,虽然电子邮件可以为采访提供极大便利,但最终还是要通过现场或电话进行采访。即使是进行海外采访,花点电话费进行采访也是值得的。因此,不管是现场、电话或邮件采访,他们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它们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者如何使用带来的问题,掌握查证信息真实性的方法与如何进行采访是同样重要的。

上一篇:唱响民族和谐主旋律,推动特色网络文化发展 下一篇:开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