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策略

时间:2022-08-08 07:53:57

农村初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培养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前提。由于受应试教育等传统教育模式、地域经济、传统体育教学的误区、体育教师的素质、家长学生观念等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初中体育的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部分学生体育课不感兴趣,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学生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动作拖拉,不少学生经常借故请假、在课堂上不配合老师的教学,有的甚至对体育课产生一种恐惧感。我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导致农村初中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等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重文轻武观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一直处于“副课”的地位。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被剥夺, 缘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文化课上,甚至连体育课也不放过,导致他们想玩而不会玩,更不要说培养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受功利观念影响而削弱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二)受教学场地、教学内容和器材等的影响

农村初中由于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体育器材也十分缺乏,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困难,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课的内容是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的首要因素。一直以来,体育课的内容总是一些提高体能的跑步、跳远、铅球等练习,或者是加上简单的篮、排、足球教学,单调而乏味。还有一部分学校推行体育达标课,一上课就是800米、1000米、引体向上等项目,学生当然对这样的体育课望而却步了。体育课的竞技色彩太浓厚了,过度追求传授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三)教师的因素和传统体育教学的缺陷造成学生不喜欢体育

传统体育教学“竞技运动化”的主体内容,“程序化”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机械模仿,被动重复,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厌烦的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降低了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些体育教师无视初中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教学方法陈旧、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体育教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往往就这样泯灭了,有的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二、 对初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策略

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教师不仅要思考教学的内容、程序,而且要熟悉教材,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区别对待,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广泛兴趣,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运动过程,怎样使学生在艰苦的、反复的练习过程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呢,这是我们体育教师所面临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思想上更新体育观念,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由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体育不单纯是学生在学校期间体质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了解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和练习机会,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的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平易近人,经常和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教师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二)因地制宜,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目前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经费不足,尤其是课程资源开发较为欠缺,而农村有着丰富的乡土体育文化项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使其纳入到农村体育课堂教学当中来,以此来解决目前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课程内容不足的问题,从而丰富体育课堂教学。

1.根据实际,开发学校体育资源。根据学校占地面积小、经费困难等实际,充分利用校园空间,以节约空间、节约经费为原则,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为出发点,集中设置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运动器械。

例如,用废钢材、旧轮胎建成了以水车、钻山洞、爬网、铁索桥、云梯、爬墙、时空隧道、轮胎阵为内容的“快乐运动园地”,以单杠、双杠、爬竿、爬绳、秋千为内容的“素质拓展园地”,还开辟了“足球、排球场地”“乒乓球场地”“篮球场地”等学生快乐体育园地。

2.发掘传统体育游戏作为课程资源。如个人型力量竞技主要有摔跤﹑投掷﹑举重﹑爬竿等,集体型力量竞技主要有拔河﹑接力赛等。技巧型竞技民俗是以比赛技巧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主要有跳绳﹑跳皮筋﹑踢毽子﹑荡秋千﹑射箭等。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有选择地把这些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开发校本快乐活动资源。学校可将传统的早操改为在上午第一节课后(6月、9月因天气炎热放在第一节课前),开展为时25分钟有组织的“学生快乐活动”,以周为单位,每周调整一次各班的活动场地和活动内容。

(三)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中学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等是初中生身心特点的主要表现,在同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心特点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这一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组织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有利的。利用初中学生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的特点,在课上多组织教学比赛,在下课前可让运动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演,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教学过程及考评中,教师都应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如在跨越项目的教学中,素质好胆量大的学生,掌握动作快,动作质量也不错。而那些体质差、胆量小、相对较胖的学生,总是躲避而不敢上前。此时教师应因材施教,对素质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动作质量,对其他同学则降低要求。

(四)实施科学评价,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教师在评价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原则。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表”和平时学生在运动参与中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由班主任老师评价、体育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结合,对学生体质健康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态度与行为表现由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体育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五级评定,并以评语的形式呈现。其评价结果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主要关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参与度、投入程度等,在过程中是否亲力亲为,课程实施后的反思如何等因素,并适当结合其学生的评价成绩。评价结果以等级制呈现,分为A、B、C三级,其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许多学生经常是由于“怕动作做不好”被别人耻笑,或是老师批评重一点反而不愿练习,失去对上体育课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应做到启发自觉、严格要求、热情鼓励、具体指导,对有一定危险或学生害怕的动作一定要加强保护帮助,让学生有安全感,这对克服困难、增强信心有良好的心理作用。在练习时,教师应给予鼓励,这样就会增强学生锻炼的兴趣和信心,不会因一次失败而产生畏惧心理。例如,在练习垫上动作“前滚翻”时,一些学生的滚翻动作基本能完成,但因团身不够紧,影响了动作质量。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先肯定该学生完成得不错,然后以善意的口吻告诉他:“下次练习如果将身子团紧,那将练习得更好。”这样的鼓励,学生乐于接受,练习的积极性也很高,敢于去大胆练习,课堂的气氛就活跃。

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一项十分细微和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不失时机地因人、因材、因地施教。在教学中,教师一个点头、一个手势或一个微笑都是对学生的激励,都会引起学生的更大兴趣。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刻以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观指导教学,不断探索,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自信和快乐,在成功和爱的激励中,激发自我潜在的能力,就一定能够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体育,开创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 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2001(5).

[5] 陈祥宝.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1(1).

上一篇:让情感教学贯穿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始终 下一篇:“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统一 实现有效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