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 关注老年和儿童

时间:2022-08-08 04:53:57

合理用药 关注老年和儿童

历年的“全国用药安全月”宣传活动中,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这两个群体的用药安全问题倍受关注。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7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8%,65岁以上人口为18%,合计为36%;同年该年龄段医院出院患者比例则分别为16%、27%,合计为43%。国外统计资料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的心脏疾病、糖尿病发病率,是46~64岁人群的2倍,是45岁以下人群的10倍。虽然这两部分人群数量占人口比例并不高,但他们生病进行药物治疗的机会相对较多,用药安全必然受到格外关注。

用药安全、合理是一个相对概念,是药物治疗可能得到的益处与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概率大小的权衡。我们总是选择获益大于风险的治疗方案。然而,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即使同一药品、相同的剂量,性别、年龄、体重相同的两个人,临床效果也会有差异。例如有的人服用某种药物效果很好,但是有的人服用后却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每一位患者在治疗前的效果与风险判断是基于其他人治疗效果的预先估计。这种总结历史数据得到的结论就是在治疗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依据。虽然没有绝对安全的药品,但是通过各种措施可以降低潜在风险,实现用药安全的目标。

儿童:根据发育特点谨慎用药

药物选择 儿童在用药过程中的药物选择需要考虑儿童的发育特点。譬如幼儿皮肤稚嫩,药物相对容易透过皮肤吸收,有些药物做成贴剂方便幼儿使用。但是成人使用的贴剂不宜轻率给幼儿使用,有时会因吸收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类似的,有些成人使用效果很好的药物却不适合处于快速发育期的儿童,例如四环素类药物可沉积于发育的骨骼中,长期反复使用会导致骨骼发育不良,出现牙齿发黄、牙釉质发育不良等现象。所以,药品说明书规定“8岁以下小儿禁用”。但是,当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其他药物无效时,在严密监测下,还是应该使用的。世界卫生组织也如此推荐。某些沙星类药物同样如此,说明书有“不宜用于18岁以下少年儿童”的语句。但特殊情况下,医生经过权衡,治疗获益超过潜在风险时就应该使用。

剂量确定 小儿用药的剂量也需要根据儿童的发育特点进行。从婴幼儿到学龄儿童成长过程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身高、体重的显著变化,其实体内各种器官也同时处于发育变化中。例如,肝脏及其中一些代谢药物的酶的活力就有一个成长过程。但是这个成长变化过程与身高、体重变化并不同步,这就增加了用药剂量调整的难度。研究表明,传统上根据幼儿年龄基于成人用药剂量减量折算的方法,可以满足大部分药物的剂量调整要求。但某些药物需要更准确的给药剂量,应该在测定血液中药物浓度的情况下进行调整。

老人:服药预估多复杂

药物代谢慢 与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特殊阶段类似的是,老年人体内的多种器官机能也在逐步减退。65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功能、肝脏功能都有所减退,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多数肝药酶的活力降低,多数需要经过肾脏排泄,或者肝脏代谢的药物剂量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必要时,更换药物品种,某些药物在老年人当中容易因代谢过慢而出现毒性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多 老年人往往罹患多种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必然会产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的药物会抑制另外药物的代谢,使后一种药物体内消除变慢,需要降低后一种剂量;也有的药物会增强另外药物的代谢,使其代谢加快,需要适当增加后者的剂量。

随着全民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健康素养的提高,自我诊断、自我用药情况越来越多。尤其随着社区药店的发展以及网络药店的普及,今后,获取非处方药甚至处方药更加便利。这种情况下,合理用药意识更应该加强。治病用药应该严格遵循医师或药师的建议,不宜擅自改变。安全用药的意识,更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热心邻居和朋友相互推荐药品不是科学的态度和做法。

疾病治疗是一个复杂工程,合理用药是一个永恒话题。许多问题有待医学科学进步逐渐解决。公众需要建立客观的态度,理解与认识医学科学的复杂与局限,譬如药品不良反应的不确定性,药物剂量调整不能简单依据年龄单向调整等。医学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了公众保健意识和能力,但是难以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平。应尊重医学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判断,配合医药学专业人员共同解决健康问题,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共同保障儿童、老年人这两个特殊群体的安全、健康。

上一篇:谢绝“冰桶挑战”,提倡真心关爱 下一篇:关爱生命健康 安全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