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科教节目影响力的打造

时间:2022-08-08 11:46:49

电视科教节目影响力的打造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教大视野》是天津电视台唯一一档推广传播科学、教育方面知识的电视节目,但自节目开播至今,其影响力并不尽如人意。笔者下面就如何提高《科教大视野》(以下简称《科》)的影响力谈些自己的看法。

科教节目的定位以及《科》的定位

科教节目定位为传播分析讲解科学知识,以宣传科教知识为主,充分利用电视的技术优势,使信息得到广泛有效的传播,避免说教和过于专业化。具体到《科》,它表明围绕“普及科学知识,指导幸福生活”的宗旨,讲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同时依托天津教育资源,配合热点问题,为社会各界提供考试、就业等方面的帮助。

《科》收视低迷的原因

1.缺乏故事性

目前,国内的科教节目制作,主要用悬念吊观众胃口,用故事来讲解复杂难懂的科学知识,使观众一目了然,是现在科教类的节目的基本叙述风格。《科》报道新闻没有波澜起伏,很难吸引观众。

2.单一的节目推广方式

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走红之后,衍生出各种出版物,如图书、音像制品等,巩固收视群体,形成一条产业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是十分理想的节目运作方式。《科》在新闻产品销售上没有突破,没有形成与之相对应的产业链条,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扩大影响力。

3.对节目影响力的重视不够

《百家讲坛》的热播带动了《名家论坛》等讲座节目的兴起,为科教栏目的运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范本,同时,成功引导大众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新关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仅仅以收视率衡量电视科教节目确实是有失偏颇的,而应从传播影响力的视角综合文化节目的内涵价值和媒体的社会功能及深远意义进行考察。①《科》应当在低迷的收视率面前理智分析,调整节目制作战略,做成有影响力的栏目。

另外,从《科》节目本身分析,还有如下两点不足。

第一,定位不准确。表现在节目内容偏离主线,如节目内容与“科教”鲜有关联,今年8月的某期节目中有一则消息是《新三条石桥护栏,一夜之间全部丢失》,与“科教”毫无关联。再就是奇闻异事做主角,还是这期节目,有则新闻《16岁中巨额大奖22岁破产》,标题十分抢眼,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也许会奏效,但不是节目正常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

第二,内容散乱。该栏目若干新闻之间不具备关联性,只是简单的罗列。每期节目没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十分零散。

改进的途径

1.首播时间的调整

7月中旬,节目进行了首播时间调整,由原先的每天18:50左右调整为现在的20:45,与一些重要新闻类节目错开了时间,重播时间为次日12:20左右。调查显示,首播时间改变之后首播收视率整体高于调整前近50%。

2.受众构成对节目影响力的影响

右表为2009年7月1日~7月19日《科》受众构成数据,可以看出,受调查受众男女比例基本持平,51~60岁的受众为32.94%,是观看《科》人数比例最高的受众群;中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受众占目标受众群的93.09%。

节目的设计应该紧密围绕着目标受众进行,制作通俗易懂的节目,由于51~60岁的受众对于实际生活知识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将生活实际融入节目中,能够充分满足这类受众的观赏需求。

3.播出频率的重要性

建议该节目由日播改为周播,便于有充分时间将节目做精做深做广,使节目逐步成为一档精品科教类节目,这样才能加深受众的印象,逐步培养固定的收视群体,成长为品牌,从而提高影响力。

4.摒弃过度猎奇性内容

如果将《科》的猎奇性叙事方式作为节目的主要叙事方式,就忽视了科教类节目的知识性。要想从本质上提升节目质量,应该摒弃过度的猎奇性内容。

5.让节目更加紧凑

建议每期节目确定一个主题,用讲故事的手法,运用技术手段,将晦涩的知识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

6.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探索》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节目,目前到达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35种不同语言播出节目,成熟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人文关怀成为《探索》成功的两大因素。首先,适当的叙事观念可为节目奠定坚实基础。在《探索》中,各种故事随处可见。不同影片中的故事从结构上看分布是不同的……中间穿插若干连环小故事……有的影片全片整个就是以一个大的故事为主体,其中包含有许多小故事。②而《科》在节目叙事方式上也采取了讲故事的方法,但“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大大降低了节目的可观赏性。丰富的人文气息可以提升品位、锻造风格。《探索》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具有丰富的人文气息,既温馨又亲切,观众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节目的表现方法产生认同,从而形成心理上的接近。《科》显得活泼不足,《探索》的“人文情结”值得借鉴和学习。

注释:

①张炜:《从〈百家讲坛〉谈电视科教节目的传播影响力》[N],《山西市场导报》,2009年7月2日

②黎永强钟苏洲:《纪实性娱乐节目〈探索(Discovery)〉传播理念初探》[J],《声屏世界》,2002年第9期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要本土化 下一篇:电视气象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