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价值链区位选择

时间:2022-08-08 11:29:00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价值链区位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地位的巩固为我国发展成为对外直接投资(FDI)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具有远大前途的新生力量,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愈益凸现,民营企业未来将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将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企业价值链视角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全球区位布局,突破了传统的以企业整体或产业的方法来探讨国际投资区域选择的问题。“价值链”工具的引入,可不必停留在传统的从企业整体层面来考察企业竞争力的来源,进一步揭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本质。

一、价值链与价值链区位选择的意义

“价值链”最早是由美国战略学家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值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进料后勤、生产、销售、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性活动与支持性活动组合构成了企业完整的一条价值链。

在价值链概念提出之前,学术界更多地把对外直接投资看成是在海外设立“企业”――一个在境外独立生存和竞争的、具有完整的价值创造功能的实体的问题来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实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设立的并非总是具有独立生存和竞争能力的“企业”,更经常的情况是,所设立的仅仅是一个在企业价值创造全过程中承担某一单项功能的“部门”或分支机构。也就是说从价值链层面看,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某一个(些)环节的活动被安排到了境外,比如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或销售中心等。显然,从价值链特定环节而不是从总体企业整体层面来考察和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更符合现实情况。价值链概念提出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它使得我们能够从价值链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而不必停留在企业整体层面来考察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另一方面,它也使得我们能够从价值链区位的跨国安排,而不是企业整体区位选择的角度来揭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本质。

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在全球动态竞争环境中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是谋求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与企业竞争优势长期保持的源泉,是对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性投资,这才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本质动因和核心目标,而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优势驱动型动因(或者说是利润驱动)和优势创造型动因(包括市场驱动、自然资源驱动、信息资源驱动、学习驱动等)只不过是企业谋求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一个直接动因,或者说是传导动因,是企业动态竞争力循环中的一个具体环节而已。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本质动因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区位选择的“价值链”理念,就是围绕着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来对区位选择及其布局进行设计的。将企业创造价值的各个环节分布在全球不同的区位,赋予不同区位在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围绕增强竞争力来展开,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区位的分布上能最大化的符合企业投资“动机”要求,从而使投资区位决策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长期性。在实践上,区位选择“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是将区位选择及其布局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框架。通过一体化管理,使区位选择及其布局在企业统一战略目标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各区位之间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产生整合协同效应,使企业获得最大化投资收益,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从而使区位选择实现优化。

因此,“价值链”理念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优化提供了一条现实的路径,通过对我国企业区位选择“价值链”管理,有利于减少我国企业区位决策的盲目性和价值链环节过于集中的问题,弥补区位决策的盲区,强化决策目标的明确性,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具有合理性;有利于增强区位结构的协调性,产生整体的协同效应,使我国企业应对区位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

二、价值链区位安排与对外直接投资

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的价值创造功能相互不同,相应地,各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投入和环境条件也就各不相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环节具有高人一筹的优势;我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的生产、组装上具有相对优势;印度在软件开发、金融服务产业上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如果再进一步细分,我国在劳动力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产品设计和完善上领先其他国家;日本在产品生产运做效率上一直处于领先;欧美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有优势明显。因此,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优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就能够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就会综合东道国区位在价值链某一环节的相对优势(与其他各国比较)与母国的某一环节相结合。由于一种产品的各个生产工序间是无法贸易的,因此要想在价值链上获得价值增值最大,就需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东道国,将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布在不同区位,以获取竞争优势。

在极端情况下,各区位的要素禀赋差异充分大,以至于跨国企业必须为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寻找一个最佳区位,如表1中的“”所示(即最优区位选择)。当然在现实经济中,企业价值链的某一特定环节可能同时安排在多个区位,如表1中的“”所示(即次优区位选择),跨国公司在多个国家地区(A、C、E)设置装配中心;也可能把多个价值链环节集中在某一个特定地区,如表1中“”所示,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常常也是R&D、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中心。“×”表示当前没有或很少选择的区位,“”箭头方向代表不同的价值链环节投资区位流向。

这样,传统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址问题,实际上就深化为价值链环节的区位选址与实现路径问题。由于不同国家的初始条件和不同企业的投资动因上存在差异,因此价值链环节的区位选址与实现路径问题就会有所不同。典型的表现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价值链区位流向的差异。一般来说,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而言,优化生产区位以提高成本优势是首要任务,因此在价值链投向上选择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组装基地,以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相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是首要任务,因此在价值链投向上选择发达国家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缩小技术差距。实践上,近年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举向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投资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的学习型投资也部分说明了价值链投向上的差异,但他们的本质动因都是一样,就是协调与优化价值链全球区位分布,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链

区位战略

就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而言,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发展的时间还很短,竞争意识和竞争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能力还很弱,只有较少企业能够有意识地从价值链层面考虑投资区位选择与安排问题,多数民营企业目前仍然受“一企、一厂、一地”(即一个企业、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传统模式制约,从而不同价值链环节在对外投资区位布局上往往呈现出过度集中倾向。一直到最近几年,在电子和信息产业中的一些民营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区位的独特优势,在全球布局价值链环节,从而有效增强了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如联想集团等目前已形成了技术开发一大规模生产一销售维修网络垂直一体化的对外直接投资体系。联想在纽约设立集团总部,在北京和美国罗利设立全球运营中心,在美国硅谷、香港、深圳、北京设有研究开发以及生产中心,各中心有不同的分工:硅谷是情报信息站,实时监控世界最大电脑市场的最新技术商业动态;香港承担主机板的新产品的开发与试产;深圳直接为香港服务,承担大批量的主机板生产,主要为降低人员开支。在销售环节,北京联想拥有国内销售网,香港联想拥有国际销售网并在其他14个国家建立了25个子公司,形成一定规模的国际销售网络。

可将“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大型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以联想、华为和中兴通讯为代表;另一类为非高科技(适用成熟技术)民营中小企业,以“走出去”的温州民营企业为代表;同时将企业价值链简化为研究开发、生产与装配和销售与售后服务三个环节。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外国跨国公司有显著的区别。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母国是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东道国区位主要是发达国家,而外国跨国公司所处的母国是发达国家,海外投资东道国区位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这种区位上的不同,导致了中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价值链各环节的区位选择与外国跨国公司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与中国其他非高新技术民营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区位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从表3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全面建立了全球化经营的战略,在全球各个区域进行价值链的安排,整合全球资源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价值链区位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发达国家研发,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在全球销售。而从表5中可以看出,中国民营适用技术企业的价值链各环节的区位选择:除在母国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外,生产组装环节基本上不会安排在发达国家,有部分中低端非自主创新产品也在发达国家或地区销售。但相比之下,我国民营适用技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链区位战略是以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建立生产和销售中心,以发挥民营企业的成熟适用技术优势,获取最大利润与市场空间。如温州双合盛鞋业有限公司到尼日利亚投资开办制鞋企业,是将价值链的最后一道工序搬到当地完成,而出口由原先的成品改成半成品。又如东鹰家纺(纳米比亚)有限公司是中国企业在纳米比亚经营比较成功的一家民营企业,该公司从国内进口棉布等原材料和加工设备,从南非进口棉芯,在纳米比亚设厂进行棉被、窗帘、枕头等纺织品的加工,产品主要销往南非、博茨瓦纳等周边国家,是比较典型的按价值链进行区位布局的民营企业。

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区位选择是:研发在母国和发达国家东道国齐头并进,生产在母国进行为主同时不失时机的兼顾发展中国家生产,销售则基本定位在发达国家市场,母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海外投资前期阶段较少涉及。显然,从表3与表4和表5的比较中,可以得出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外国跨国公司和中国民营非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品当前也很少销回母国,同时也很少销往其它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到发达国家投资的动因主要是学习国外知识、技术与管理经验,其试用开发的高端产品还不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在前沿技术战略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创新产品(如华为公司的3G技术产品)在我国本土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的空间还相对较小。

当然随着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的升级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延续,高端创新产品可以在下一轮消费中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在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得到前期对发达国家投资消耗的补偿。另外,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创新产品中很少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进行生产,很显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具备其他发展中国家生产中的成本优势,加上对母国的环境熟悉,创新产品的销售当前也不在发展中国家,所以没有必要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生产。另外,也可看出,由于技术创新的风险大,研发过程寻求全球合作非常重要。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一样,基本上采取了国内国外齐头并进,同步研发的战略。

此外,对于自然资源寻求型民营企业,其价值链的跨国分布一般为采购环节安排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加工环节安排在国内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销售环节主要安排在国内,以满足国内市场对资源的需求。如浙江省新洲集团于2004年收购俄罗斯的森林资源,在黑龙江建立木材加工厂,将加工出的成品木材销往我国华东市场,这是一个很好将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与我国的地域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全球价值链区位管理较成功的案例。另外,民营上海安信地板公司出资购买巴西亚马逊1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浙江台州华天工业有限公司在俄罗斯阿金斯科州购买基泊霍士锑矿50%股份以及购买卡达耶铅锌矿70%股份等投资项目都是属于在国外开采自然资源、在国内销售的典型案例。

总之,价值链工具的引入使传统局限于从企业整体层面研究对外投资的方法向纵深推进到从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层面进行探讨,只有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地利用了各国的区位优势,整条企业的价值链的区位安排才是最优的,从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才是最强的。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价值链区位投向的典型原则是研发环节安排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利于学习国外最先进的技术,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区位安排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降低生成成本获取成本优势;销售环节安排在市场容量大的区位并尽可能地贴近海外市场,便于靠近消费者掌握市场信息动态,扩展市场空间,提高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下一篇:发达市场经济体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模式及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