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8-08 10:52:48

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为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地带。根据农民工的特点以及南京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现状,深入分析制约农民工养老保险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创制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34-02

一、南京农民工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

随着国家人口流动政策的逐步放宽,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在20世纪80年代,南京市区流动人口仅10万,到了1987年达到27万。而到1990年人口总数达到50万。进入21世纪,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呈持续快速增长状态。据南京市公安局统计资料显示,2001―2005年登记暂住人口分别为48万、63万、105万、130万、176万。 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常住户籍人口的比例由2002年的1∶7发展到2005年的近1∶3。

在现存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中,绝大多数的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在工资低、劳动条件差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3D(danger, dirty,difficult)。根据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在2007年上半年城市实有登记的141.2万暂住人口中,其中以从事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约有60.7万人,约占43%;企业及单位用工约有27.7万人,约占19.6%;建筑民工、装卸搬运工约20.9万人,约占14.8%;学习、培训、探亲访友约有15.2万人,约占10.8%。这四个部分合占88.2%,其他仅占11.8%(数据来源于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新移民课题组调查资料)。

随着政府对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维权等方面的进一步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劳动权益正得到有效保障,从南京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情况就能看出。2002年9月,南京市了《关于外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外来人员指用人单位使用的农业户口的从业人员,自2002年7月1日起,用人单位使用的外来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2%,其中外来人员缴纳8%,用人单位缴纳14%,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为其建立个人账户。

到了2006年27日,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听取南京市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情况的汇报,据南京市劳动局负责人介绍,南京将用人单位为民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从21%调整至14%,全部由用人单位缴纳,全市12.6万名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占全市153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8.2%。

尽管在改革之后,在南京的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大一部分农民工未能享受到“老有所养”的保障。在参与保险的人群中,还有部分在若干年后退出了养老保险。

二、南京市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参保率、高退保率”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我们分别从农民工个人、雇主和国家三个主体方面来具体进行分析。

从农民工个人的原因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农民工工资收入低,难以承担城镇养老保险开支。以南京的一份调查为例,进城务工人员1/2左右的人月收入在600元以下,另有1/4左右的人月收入在601元~1 000元之间,有1/5多一点的人月收入在1 001元以上。进城务工人员的月平均收入是850.9元,除掉生活费和其他一些费用,所剩无几。对于多数农民工来说,这些人来城镇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赚钱,除去很少的日常开支,他们大多把钱带回家,以解决家里老人养老、孩子上学、兄弟结婚等问题。(2)农民工不了解养老保险相关政策。一项对农民工对社会保险了解状况的调查显示,多数农民工对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调查表明,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了解社会保险的受访者占43.8%,通过亲戚朋友了解社会保险的占17.5%,没有听说过社会保险的占24.9%,回答“不了解政策”的占35.8%,可见,农民工对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的了解程度还有待于加深。(3)农民工供大于求,工作机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威胁,维权意识淡薄。在目前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工认为找到一份工作稳定、收入不错的工作已经不容易,没有寄希望于企业为自己办理养老保险。对于不主动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的企业,他们也不敢提出异议。

从雇主的原因来看,有以下几点:(1)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势必增加了企业成本。以南京为例,在2007年上半年城市实有登记的141.2万暂住人口中,其中以从事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约有60.7万人,约占43%;企业及单位用工约有27.7万人,约占19.6%;建筑民工、装卸搬运工约20.9万人,约占14.8%;其他占22.6%。由于这些行业的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的竞争只能靠维持低成本的优势。许多企业老板认为,如果按照现行制度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费,企业负担过高,成本加大,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他们大都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持消极态度。(2)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增加了保险难度。由于农民工频繁流动,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缴费后,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接续。现行城保制度规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时只转个人账户资金,不转移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许多参加了城保的农民工不能肯定自己现在缴了费今后能不能领到养老金,因而在离开一个就业城市时往往选择退保,只把个人账户的钱领出来,这实际上损害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

国家方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立法层次较低。农民工则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而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并且主要倾向于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决定了当前中国尚处于探索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阶段,现行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缴费基数、缴费费率、最低缴费年限等不适应农民工的需要,还存在许多有待于完善的地方。另外,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存在法律缺位的问题。国家在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没有给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提供任何法律方面的约束性,在执行过程中明显存在权威性不够、强制性不足的问题。(2)养老保险难转移。按目前政策,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基金往往只转数额不大的个人账户部分;有些地方甚至只转关系,不转个人账户。这样,对调入地来说,在基金支付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要承担调入者退休后十几年的养老金支付,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不少地区都会以“关门上锁”的办法,拒绝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的转入。特别是目前,还有许多地方养老保险覆盖不到农村,农民工回家后根本无法续保。

三、对创制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

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对于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最终建立,对于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面对中国如此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要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应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结合国外社会保险的制度,我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1)美国给每个公民都设定了一个终身的社会保险号,而且功能类似于中国的身份证。中国也可以借鉴这一点,可以给每个公民设定一个终身的,与身份证一致的社会保险号。(2)养老保险实行全国联网,公民可以通过社会保险号在全国范围查询到详细的养老保险的缴费记录。在当前确实做不到全国联网的时候,可以先记录在案,政府应当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承诺。(3)当农民工就业关系有所变更或者到异地时,可以通过社会保险号到新的单位或异地进行续接。(4)缩短养老保险的缴费累计时间,如果不满规定时间的,养老金的发放则需按缴费时间计算相应折扣。(5)个人所缴纳的基金进入个人账户,随人转移,但企业为其所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留在原缴费地。(6)多次跨地区转移的就业者的养老金发放标准的设定:根据其详细的缴费记录中的各个工资基数和相应的养老金缴费额,与退休地的平均工资比较计算获得一个养老金发放系数。(7)国家成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中央统筹管理机构,并设立中央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并在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异地转移流动就业者的养老金结算与发放和各省之间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结算与流转。(8)用人单位把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费(包括单位缴纳和个人缴纳的部分)直接缴入银行或邮局,通过银行或邮局直接进入中央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账户。

中国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丰富和完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关于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我们期待着“农民工”这一称呼的好消息,盼望着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早一天到来!

参考文献:

[1]杨翠迎,郭金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运作困境与理论诠释[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08-116.

[2]张艳.农民工退保浪潮的背后[N].经济导刊,2008-02-21.

[3]就业视点:民工“退保潮”考验中国社保体制[N].国际金融报,2008-02-28(2).

[4]周海旺.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存在六大制度缺陷[J].经济咨询,2007,(2):6-7.

[5]于建嵘.保险制度缺陷导致农民工养老保险遭冷遇[N].新京报,2005-04-18.

[6]唐钧.让农民工社保异地转移接续[J].望新闻周刊,2007,(36):64.

[7]何方.公平公正:和谐社会中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诉求[J].理论导刊,2007,(5):46-48.

[8]新华社.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EB/OL].2006-03-27.www.省略/jrzg/2006-03/27/content_237644.htm.

[9]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107-122.

[10]米庆成.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J].青年研究,2004,(3):25-32.

[11]陈建胜.从流动人口到劳动力移民:农民工流动的新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36-40.

[12]刘伟忠.从公共利益的实现到社会多元利益的均衡:论和谐社会语境下公共政策目标导向的位移[J].理论探讨,2007,(3):132-135.

[13]卢海元.适合农民工特点:建立弹性养老保险制度[J].中国劳动,2005,(5):18-19.

上一篇:发挥社会合力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 下一篇:贫困个体在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中的实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