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档案鉴定标准与档案法规及档案标准化关系

时间:2022-08-08 10:49:27

讨论档案鉴定标准与档案法规及档案标准化关系

【摘要】我国档案鉴定理论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逐步形成。如何确保在实践过程中,档案鉴定工作真正得到重视。制定有关鉴定的指导性法律和章程,为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实施提供有效的行政和法律保障,是档案界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档案鉴定;价值;理论;标准;法规

近年来,由于档案进馆工作的发展,推动了档案鉴定工作。探析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鉴定离不开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指导。档案鉴定标准在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的运用,以及档案法规对档案工作及档案鉴定工作的保障。

1.档案鉴定价值与实践

1.1 国际上,许多国家依照制度有组织地进行档案鉴定工作。档案鉴定标准是鉴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是鉴定质量的重要保证。鉴定标准的确立,在鉴定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档案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第十五条规定:“鉴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原则、保管期限的标准及销毁档案的程序和办法,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禁止擅自销毁档案。”《档案法》第二章第十条第一款规定:“收集和接收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文件材料归档的规定,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由单位的文书或者业务机构收集齐全,并进行整理、立卷、定期交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集中管理。”条款中,明确规定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由单位的文书或者业务机构收集齐全并进行整理、立卷,定期交本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或者个人集中管理。然而,在工作实践中,归档单位和个人如文书、业务等管理部门,多是将文件、业务、基础建设等过程材料笼统地交档案室归档,将整理、立卷留给了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人员要对所归的材料自行进行甄别鉴定。档案人员所鉴定归档的材料,只能进行保管期限划分、认定真伪以及文件档案降密、解密,档案利用价值这一环节往往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然而,在一些单位,由于岗位的设定,人员编制有限。常常是一名档案人员所管理的档案项目不只是一项,有的甚至是四五项之多,档案人员业务素质成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但是,有些单位档案人员自身的业务都得不到正常培训,更何谈对项目档案的管理培训?对于档案人员来讲,鉴定档案价值就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了解和掌握所管各个项目形成材料的过程,才能对档案鉴定工作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档案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的提高,需要法规与制度的保障,档案人员定期培训应纳入执法检查的项目之中。

1.2 单一的移交鉴定,远远实现不了档案鉴定价值的需要。在与利用科技、基建等有关档案的业务人员探讨档案利用价值的过程中,管理者与利用者达成共识,档案应是在存储历史文献,档案室则是保管历史文献的存储地,档案的自身价值就是可利用性。

刘国能在《大档案呼唤大鉴定》一文中,指出:“所谓‘大档案鉴定’,就是对各级各类文件档案的来源、内容、载体及其价值、真伪完好程度等所作出的鉴定认定。”它适用于文书处理、科技档案、基建档案。并且,还提出所谓“一次鉴定,多次复核”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完全符合档案实际工作的需要。“国有档案的范围是由国家档案局划定的,非国有档案的范围是由省级局划定的。”“档案保存的文件是否具有保存价值的判断,应该说,是各级档案保管机构鉴定工作的主要内容。”档案鉴定,就是对各级各类文件档案的来源、内容、载体及其价值、真伪、完好程度等所作出的鉴定认定。它贸穿于文书、科技、基建、声像及名人档案中。考察档案文件材料的现实利用价值及永久保存潜在文献价值的方法,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鉴定。海在《档案鉴定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五种档案鉴定工作考察档案的价值。这五种鉴定组织工作是:1.立卷鉴定;2.定期鉴定;3.销毁鉴定;4.开放鉴定;5.真伪鉴定。这五种“具体鉴定组织的档案鉴定工作,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六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质的规定性”。

实际工作中,档案人员不但是档案的管理者,同时,还成为档案的鉴定者,档案鉴定的主体决定着档案的价值。档案人员应该是鉴定档案的主体,笔者认为,既然档案的价值属性是利用,就应围绕档案的利用价值来作鉴定。

首先,档案鉴定应分为三个阶段,在形成档案之前的文件、材料,由单位的文书或者业务机构收集齐全并进行整理、立卷,定期交本单位档案管理机构或者个人集中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将文件、材料变成有价值的文献,使其得到利用。这一过程,我们定为“档案形成的雏形阶段”。在文件、材料集中齐全之后,应该聘请熟悉文件及归档要求的同志,对文件材料进行第一次的甄别鉴定。对需要归档文件材料有了第一次的鉴定定性之后,就可⑽募、材料整理归档,移交档案管理部门。这样一来,就可以把不必归档的材料剔除出来。刘耿生教授认为:

“求得真实的档案,是人类认识自身历史不可超越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就没有科学。”

经过第一次鉴定整理,基本有了档案雏形。归档后的文件、材料,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及个人后,档案管理人员将所接收的材料按照归档规范进行鉴定整理、组卷、著录之后,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用以备查考档案文献,由档案管理机构和个人保存管理。这是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二次鉴定。

《档案法》第三章第十三条中,又提到“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口起,满20年即向有关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移交进馆,首先,要做的是将库存档案进行鉴定甄别;其次,整理、组卷移交档案馆。在这里,再次涉及档案鉴定。在向上一级档案馆移交档案时,由于不同时期的档案利用目的不同,所需利料也不同,这就需要对档案再次进行鉴定。这次,属于档案长久保存移交档案馆鉴定。“必须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估计本单位对各项工作的作用,来判定档案的价值。”这次档案鉴定最主要的目的是永久保存档案价值,它与前两次的鉴定有所不同的就是“既要承认所有的档案都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又要通过自己的鉴定,找出对国家和社会无保存价值的档案”。这次档案鉴定,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在进馆档案鉴定时,应当以“以我为主”的原则,按照形成的反映主要职能管理活动、基本历史面貌、学科发展方向等工作的档案材料为主。如,年度总结和规划、基本历史面貌、科学发展方向等工作的档案材料,并采取灵活鉴定的方法。这次鉴定,应属于三次鉴定中最重要的一次,它不仅需要移交单位领导的重视,还需要选择有经验的鉴定人员。鉴定人员中,要有资深的档案形成管理部门人员、档案人员、专家等,对即将移交的档案进行伞而的鉴定。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下一篇:转变教育观念 突出创新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