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模式海外研究述评

时间:2022-08-08 09:37:26

进入模式海外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对海外学者关于进入模式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分析,重点阐述了现有文献的研究领域、理论基础与视角等内容。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大多数文献以交易成本理论、制度理论、国际化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为基础,而且出现融合的趋势。文章最后指出了现有文献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进入模式 理论基础 述评

国际进入模式问题是国际管理中继直接投资、国际化等问题后第三个重要研究领域(Werner,2002)。尽管很多学者、企业家、政策制定者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关于进入模式问题的研究一直有多种视角和理论基础,结论也因学者研究问题及角度的不同各有差异。Anderson(1997)回顾了进入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Sarkar和Cavusgil(1996)总结了进入模式的共同主题和趋势,Harzing(2003)回顾了文化和进入模式的关系,Zhao,Luo和Suh(2004)运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了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和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进入模式关系,Tihanyi,Griffith,Rusell(2005)运用聚类分析法总结了文化差异对国际进入模式和跨国公司绩效的影响。

尽管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刻理解进入模式问题提供了有益指导,但他们往往仅关注了某个理论框架、某种理论基础及其测量,并未从总体上体现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及进展(Canabal & White,2008)。Brouthers和Hennart(2007)回顾了进入模式领域的研究,指出了弱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以后的研究建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海外相关文献的回顾,识别和分析了关于进入模式研究的理论和建构基础、产业分析、母国和东道国分析、主要变量设定、研究方法等内容,力图回答:到目前为止,关于进入模式的实证研究进展如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研究领域

进入模式的研究直接和企业的国际化活动相关,包括对进入模式选择的预测、对所有权水平的预测、某种进入模式选择的后果等(Werner,2002:281)。Sharma和Erramilli(2004)将进入模式定义为一种结构性协议,即允许企业在东道国执行其市场战略,方式可以是直接输出产品(如出口模式),也可以是在东道国独资或与合作者共同经营(合同、合资、自建等模式)。

Pan和Tse(2000)将进入模式分为两类:股权进入和非股权进入。他们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需要投资和具有控制权。一方面,由于股权进入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股权进入模式(如合资、自建、并购等)要求公司总部享有较高的控制权;另一方面,由于非股权进入模式对资金投入要求较低,非股权进入模式(如合同、R&D合同等)具有较低的控制权。而Contractor和Kundun(199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影响国际酒店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他们发现非股权模式(包括管理合同和特许经营)占66%,这与传统研究认为控制来自于所有权的观点不同,说明非股权模式的控制并不是无力的。

理论基础与视角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分析,进入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交易成本理论、折衷理论、制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

(一)交易成本理论

关于进入模式研究应用最多的理论基础应是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核心是企业需要建立治理结构以降低成本和减少由于进入外国市场所带来的无效率(Hennart,1989;Williamson,1979,1985)。交易成本包括寻找合适伙伴并与之沟通的费用,还包括监督其绩效的费用(Makio & Neupent,2000)。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寻找、沟通、监督合作者所花费的成本会影响企业进入模式的选择(Taylor et al,1998)。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基于市场的进入模式,因为企业可以从规模经济中获益。然而,企业可能在寻找和沟通基于市场的合同时面临增加的成本,这一方面是因为合同的各种可能情况很难完全包括和准确估计;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实现一个公平价格(Taylor et al,1998;Williamson,1985)。而且,由于距离、沟通和缺乏衡量标准,也使得监督和执行合同变得困难(Williamson,1985)。因此,一些研究者发现,当与寻找、沟通和监督合作者的交易成本较低时,企业倾向于通过市场实现扩张;但当交易成本增加时,企业倾向于通过科层模式,如全资拥有(Taylor et al. 1998)。

(二)国际化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化理论解释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企业的国际化包括四个步骤:小批量出口、通过中介出口、海外设分公司、海外生产(Johanson & Vahlne,1977)。和国际化理论关联的关于进入模式的研究主要关注国际业务单元的可转移性及分布、东道国市场特征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Dunning(1977)的OLI范式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其中,所有权优势涉及控制权、成本及公司间关系利益;区位因素主要指资源的投入、可得性和成本;内部化优势主要指降低交易和协同成本。

(三)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解释了企业如何进入和在一个给定的规章、规范、价值观等制度框架下如何运营的问题。制度理论的一个核心原则是趋同性,认为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可以被理解为企业对外部环境、内部实践和管理趋同的回应。不同于传统观点重点关注经济理由对进入模式决策的影响,制度理论假定企业选择实践和结构,如进入模式,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从内部和外部获取合法性。同时,在制度观点看来,经济理由诸如实现组织效率和竞争被认为是较少关注的。趋同性的压力对于决策者进入模式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企业进入新市场时,会模仿东道国当地企业的行为及对手的行动,以获得运营和市场的合法性。最近以制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解释了东道国腐败制度和日本企业战略如何影响企业进入模式决策。

North(1990)认为制度理论必须和交易成本理论结合,因为制度提供了交易发生的结构。制度指“游戏规则”,包括东道国的法律和法规(Davis,Desai & Francis,2000;Oliver,1997;North,1990)。交易成本理论假设现有的制度结构支持企业的行为(Williamson,1985;Meyer,2001)。由于东道国的法律约束使基于市场的合同可以奏效(North,1990;Williamson,1985)。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提供这种制度安排(North,1990;Meyer,2001)。在一些国家,可能发生基于交易成本预测的进入模式并不是最好选择。Roberts 和Greenwood(1997:361)认为,企业可能面临采用东道国社会政治合法性设计的压力,而不是采取基于交易成本的设计。例如,制度安排可能对进入模式造成障碍,如法律对所有权的限制(Delios & Beamish,1999;North,1990;Gomes- Casseres,1990;Gatignon & Anderson,1988)。总的来说,东道国政府可能限制外国企业的进入模式选择,从而增加东道国企业的所有权。这些法律可能限制了企业原本打算通过交易成本预测的进入模式选择,以充分利用和加强原有优势的目标(Robersts & Greewood,1997;Gatignon & Anderson,1988)。当法律限制存在的时候,企业需要通过尽量少的整合进入模式以获取效率性和合法性(Delios & Beamish,1999)。所以,制度理论认为企业利用和强化其优势的能力在不同的国家环境依制度安排不同而不同。

(四)资源能力理论

资源能力理论又可细分为资源基础观、组织能力观和知识观。RBV(Resource-based view)认为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资源必须是珍贵的、稀有的和不可模仿的。Chen和Chen(2003)研究了用于战略联盟的各类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如何分配;Tan,Erramilli 和Liang (2001)分析了资源分散风险对企业战略控制和管理的影响。组织能力是指促成企业成功的根植于企业内的混合性关键因素。Erramilli,Agarwal 和Dev(2002)研究了企业如何通过非股权进入模式将资源和能力转移国外,Chen和Hennart(2002)研究了组织能力和日本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决策。知识观认为企业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个体和群体间进行知识共享的转移能力。如果企业能意识到知识共享和转移的需要,它们就能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增强能力和绩效。Pak(2002)发现学习能力影响了国际企业进入模式选择偏好,Chang和Rosenzweig(2001)研究了知识观如何帮助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

(五)其他理论或视角

这包括文化差异视角、控制视角、风险视角、不确定性视角等。文化差异指两国文化间的距离,应用文化及文化距离框架对进入模式的研究重点探讨文化和文化距离如何影响进入模式选择。控制视角认为,对于进入模式来说,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企业进入新市场潜在的风险和收益,学者尤其关注了总部、分部(母公司、子公司)在所有权分配上的问题。风险视角主要帮助解释企业进入外国市场时,不同进入模式的风险水平是不同的,风险如何影响企业投资战略,进入外国市场时企业对风险的感知如何影响控制权的水平。不确定性是指环境和组织的不可预测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已有的文献研究了企业环境感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进入战略的影响,以及其对小型服务企业海外市场战略影响。

结论

尽管进入模式有很多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很少有研究讨论进入模式选择如何影响进入后的决策和绩效。另外,研究者应融合各种理论,发展更具解释力的权变模型。这类方法可以解释诸如以下问题:资产专用性能解释企业合资或自建的选择吗?决策经验是进入模式的决定因素吗?合资公司是否受到双重文化的影响?

新的理论视角同样可以应用到这个领域,企业决策过程受高层管理团队及其成员特征的影响(Dean & Sharfman,1993)。深入研究这个决策过程如何影响进入模式的选择,如关于进入模式的决策制定过程如何变化?是否存在一些更有效的进入模式决策过程?高层团队的构成(同质或异质)是否影响进入决策?针对以上问题,有些学者(Hambrick & Mason,1984)使用高层梯队理论,提出管理特征(如人管理上的偏见)会影响决策的制定。那么管理上的偏见是否会影响进入模式的选择呢?

Chiles & McMackin(1996)、Williamson(1993)、Blois(1999)认为管理者在信任他人的倾向上存在差异,这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进而影响和进入模式相关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Brouthers & Brouthers(2003)、Chiles & McMackin(1996)研究了冒险倾向在进入模式选择中的作用,认为管理者并不是天生风险中立型,因此他们的风险偏好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决策。所以,诸如“管理者对风险和对他人的信任是否会影响进入模式的决策”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最后,还有一些理论没有应用到进入模式的研究中。如政治学(Lawrence,Mauws,Dyck & Kleysen,2005),利益相关者理论(Donaldson & Preston,1995;Frooman,1999),社会资本理论(网络理论)(Adler & Kwon,2002;Brass,Galaskiewicz,Greve & Tsai,2004),这些理论都有助于解释进入模式背后的根本原因,有待同现有理论进一步融合,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Agarwal S., Socio-cultural distance and the choice of joint ventures: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994(2)

2.Canabal A & GO White III, Entry mode research: Past and future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8(17)

3.Chang S. J. & Rosenzweig P. M.,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in sequenti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

4.Contractor JF & Kundu KS, Modal choice in the world of alliances: analyzing organizational forms in the international hotel sector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8a,29(2)

5.Williamson O. E.,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22)

6.Lawrence T.B., Mauws M.K., Dyck B. & Kleysen R.F., The politic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tegrating power into the 4I framework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30)

作者简介:

曲波(1977-),女,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

上一篇:关于倾销具体损害形态的思考 下一篇: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