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交流,提升课堂品质

时间:2022-08-08 08:39:11

实施有效交流,提升课堂品质

数学交流,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数学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的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数学交流”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为了解所在地区“数学交流”状况,笔者对我校周边四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抽样600份,有效样本592份)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部分学生的访谈,得出如下结果。

由调查结果可知,高年级学生虽对数学交流的机会以及轻松的交流氛围具有一定的需求,但在数学交流的意识上,数学交流的方法、技能上较为薄弱。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正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实施有效交流,提升课堂品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更新观念,加强互动意识

有了一定的意识才能支配一切行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当着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意识,才能真正的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教学局面,要积极的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加强互动的效果。反之,课堂的枯燥与乏味将会笼罩在学生周围,导致他们不断地远离课堂。

二、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1.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心态。交流是一条“佳径”,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是非,知得失,在交流中修正自己,发展自己。要想达到这样的境地,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促进课堂交流的开展与深入。

2.打造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的本质就是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对话,从而达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民主平等是对话的首要条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彼此尊重、相互欣赏,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生成出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三、选择合理的交流形式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数学交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延续。通过交谈、讲述、倾听、阅读,能让观点得到论证,发现得到共享,猜测得到肯定,凌乱的知识得到组织,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1合理选择“多向、互动”的交流形式,有助于沟通目标的实现与达成。

1.师生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启迪学生思考,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对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时,要重视各种问题内在的联系,并将其预设生成,然后在课堂上通过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知识更加深化。

2.生生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组际间的交流、全班交流和全方位论辩式交流等诸多形式。让学生自由进行交流,不仅能自由表达观点,还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帮助建立成功的体验。同时,每个人在倾听、思考中发展自己的思想,提升自我的认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3.生本交流。学生与文本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也应是双向的,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对文本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进一步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

四、扩大交流的参与对象

要做到有效的交流,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特别是需要关心一些心理与生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与交流,这样才有助于推动课堂有效交流,真正体现出既向全体,坚持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环境与生活习惯的影响,小学生在大脑发育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思维能力也有好有差。有一些学生在思维上会比较迟钝,有些话不敢说或者说话的时候过于紧张,导致结结巴巴的。因此,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教师需要特别的关心他们,要多一份耐心与爱心,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发现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认真倾听他们的每一句发言,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敢于交流。

总之,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它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开展,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总结与创新,不能为了交流而交流,不能过于注重课堂气氛的热闹,而忽视了交流的本质意义。实施有效交流,不仅是资源的共享,更是思维的碰撞,更有助于课堂品质的提升。当数学交流成为课堂最具魅力的中心环节时,数学课堂必定会因师生的智慧碰撞而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杜学增.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交流能力培养[J]

[2]徐仁喜. 培养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方法[J]

上一篇:“小暗示”唤醒学生的内心 下一篇:构筑“对话”的平台,培养幼儿口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