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研究

时间:2022-08-08 08:33:14

“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我院的传统优势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要求,与企业联合,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构建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59-02

畜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江苏是畜牧业大省,2010年,畜牧业产值923.3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1.49%。江苏畜牧业主要以生猪、家禽、奶牛为主,拥有常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江苏京海禽业集团公司、南京卫岗奶业集团等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目前136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力争2013年全省80%以上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标准。

我院地处畜牧业主产区泰州市,办学历史悠久,是东南沿海唯一的畜牧兽医类高职院校。多年来,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院自身实际,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建立了“校中厂”、“厂中校”、“双师工作站”,形成了具有畜牧兽医专业鲜明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养殖场”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为了制定出符合养殖企业工作能力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院畜牧兽医专业组成调研团队,于2008~2011年期间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了多次系统的调研活动,举行了多次专业研讨会。在收集和分析调研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实训条件,加强与高邮红太阳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合作,让学生从课堂到养殖场“工学交替”,彻底改变“黑板上养殖,教室里治病”的现状,进一步构建了“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第Ⅰ阶段(第一学期):感知养殖。在学习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和部分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同时,通过学前专业教育、行业专家讲座和参观养殖基地让学生感知养殖环境,明确学习目标,设计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第Ⅱ阶段(第二学期):认知养殖。学生在专业实训室和养殖场,开展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了解养殖生产过程,初步掌握岗位基本技能。第Ⅲ阶段(第三、四学期):践行养殖。学生全部进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高邮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和南京卫岗奶业集团泰州奶牛场等示范区龙头企业,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完成企业生产任务。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指导学生进行“做中学”和“学中做”,使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学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精神。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了解养殖生产过程,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获得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习得职业发展策略。第Ⅳ阶段(第五、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根据江苏乃至东南沿海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针对企业不同的人才需求,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生产方向的为期12个月的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结合岗位工作与企业文化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校企共管,实行企业导师制。通过预就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掌握养殖生产技能,全程实践,能力递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顶得上”的人才。

另外,我们还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示范区及周边养殖企业进行职场体验、专业实践,进一步完善“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巩固学生专业意识,使学生在态度上爱牧、知牧和扎根畜牧业。通过四阶段的综合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养、繁、防、销、管”的岗位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

学院自2008年实施“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得到了畜牧兽医专家的充分肯定,实现了教、学、做、用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创造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构建了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开发专家团队,结合“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深入企(行)业调研,在分析岗位群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职业领域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素质标准和教学内容,按照“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以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融会教学内容,以模块化为原则,构建了以“职业岗位基础学习领域课程”、“职业岗位专业核心领域课程”、“职业岗位专业方向领域课程”、“职业发展领域课程”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目标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训基地更多元化、规范化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建设上,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合理规划,精心设计,规范建设。学院与江苏高邮鸭集团、南通正大集团进行对接,共建了“校中厂”、“厂中校”以及企业技师工作站。企业负责生产运行管理,企业技师工作站实施专业教学,走企业主体之路,探索合作育人新模式,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学院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场地与功能进行了规划,并对各实训室的建设规划进行了论证。目前,完善了4个实训室的建设,新建实训室2个,不但为单向技能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畜禽饲养工、畜禽繁殖工、饲料化验检验员、动物防疫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社会服务提供保障。

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等职业岗位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全部在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授课,即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和南京卫岗奶业集团泰州奶牛场等企业完成,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实现了学院实训与企业生产一体化,技术骨干与教师一体化,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习训练。另外,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已经开设了“正大班”、“大北农班”、“红太阳班”、“双胞胎班”等校企合作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职业工种鉴定内容,学生每学完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相应的养殖企业生产过程都能有很好的了解和熟悉,专业操作技能显著提升。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以“双证书”制度为切入点,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大大提升,“双证”率连续两年达95%以上。该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在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供需比例为1∶10,其中60%都被企业“预定”,还有部分毕业生开始自主创业,就业洽谈会完全成了毕业生的“买方市场”,实现了毕业生由“学校人”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

锤炼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院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师资建设规划,聘请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技师工作站建设,并担任50%以上的教学任务,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利用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每年选派3~4名畜牧兽医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提高实践技能。通过“专兼互培、双向交流”制度,培养了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开发了6门优质核心课程资源库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在原有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三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了6门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发挥了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了一批突出职业岗位技术的立体化特色教材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先后到温氏集团太仓公司、卫岗奶业集团等30多家企业对专业涉及的主要职业岗位进行人才需求、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等调研分析,将职业技术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专业教材建设,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融合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实践教学相配套、能反映生产实际、体现岗位技术要求和职业技术标准的立体化教材,形式包括纸质印刷教材、软件、多媒体课件、实训教学指导书、视频与音频教材等。

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两年来分别与江苏太子乳业有限公司、兴化双平禽业、南通正大集团等1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职工在职培训、农民培训等培训达1.4万人次,为江苏省饲料企业培训饲料化验检验员200多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科技服务方面,为滨海县、江苏省淮安市淮阴种猪场、南通华多种猪繁育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开展科技帮扶,协助建立了2家苏姜黑猪扩繁场,推广苏姜黑猪种猪200多头、苏牧1号白鹅5000多只。在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如2011年9月选派3名专业骨干教师赴津巴布韦开展畜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技术人员46名。

参考文献:

[1]宋连喜,等.畜牧兽医类高职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43-45.

[2]陈宏智,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实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42-144.

[3]徐向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55-56.

[4]唐小芬,柏叶,肖守斌.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5):10-12.

[5]禹华芳.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39-40.

[6]范先超.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69-72.

[7]吴云,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57-158.

作者简介:

张响英(1974—),女,山东烟台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学和科研。

上一篇:让“五课”回到教研的本位 下一篇:浅谈台湾技职教育对内地高职教育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