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的对策

时间:2022-08-07 11:02:59

浅谈我国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的对策

[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几次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如今人民币汇率又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阶段。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贸易短期内形成负面冲击,从长远看消除影响的出路在于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结构的重新定位。出口企业应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注重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利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契机加大对外投资,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行业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33-02

[作者简介]温为民(1959-),男,部门经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历史回顾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降低进口设备等资本品的价格,我国采取了高估人民币汇率的政策。1953―1972年20年间,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246元人民币;1973―1980年期间,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从1973年的1美元兑246元人民币升值到1980年的150元。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仍然处于外汇短缺阶段,通过出口创汇增加外汇储备仍然是我国外贸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期间我国年进口额多于出口额,常常出现外贸逆差。为增加外汇收入,对内实行财政补贴下的“倒挂”财政政策,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往往达到10元人民币换汇1美元,同时逐步实施人民币贬值的金融政策等具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特色的调控手段。

直到1993年前后,我国才将“创汇为主”的方针调整为“创汇和效益并重”,汇率补贴改为市场调剂下的“双轨制”, 使人民币开始对美元大幅贬值,在1994年从1美元兑换57元人民币贬值为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达到历史最低点,14年间贬值8276%。

随着汇率“双轨制”的取消,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直到2005年,人民币价值基本稳定下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在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水准,同期GDP的增长率基本保持在8%左右。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汇率杠杆的推动下,加之低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于我国外向型加工行业,促使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在GDP中的占比亦曾达到75%的高位。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额达到了1420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余额818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外汇收支持续保持着顺差快速增长的势头,经常项目顺差达223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3倍;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28%。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可以归结为“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战略”。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尽管有着各种原因,爆发式增长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客观上已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同时,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频频发生,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一再逼迫我国采取人民币汇率升值措施。我国从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于2005年7月21日进行了历史上第四次汇改。人民币汇率告别了长达十年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体制,开始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确定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取向,从而进入到新一轮人民币的升值阶段。

截至2012年人民币累计升值近三成。在规模效应作用下,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仍高达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有所放缓,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了481%。一般贸易进出口额200982亿美元,增长44%,占我国对外贸总额的52%。其中出口98801亿美元,增长77%;进口102182亿美元,增长14%。一般贸易项下逆差3381亿美元,收窄626%。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4395亿美元,增长3%,占我国外贸总额的348%。其中出口86278亿美元,增长33%;进口48117亿美元,增长24%。加工贸易项下顺差38161亿美元,扩大45%。总体上一般贸易的逆差虽大幅波动但总趋势未改,而加工贸易的占比逐年走低,人民币升值仍然具有一定空间。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出口企业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通过低价来抢占国际市场,很多企业是依靠出口退税和有关优惠政策才得以维持出口,出口利润本来就十分微薄,所以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导致这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管理不善、成本高且效益低的出口企业失去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最终只能被淘汰出局。虽然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我国产品的一个致命弱点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我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实际上是境内企业承担了国际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只收取少量加工费,这类企业如果不能彻底改变自身现状,在国际市场迟早会受到汇率升值或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

三、我国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对策

1短期内出口企业仍需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或顺应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采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规避汇率风险。同时从企业内部挖潜,在经营管理上下功夫,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其实在任何经济环境下,都要遵循不断加强管理,寻求降低成本的策略,理顺内外部贸易管理流程,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增大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的比重,降低生产成本。

2 从长远战略上重新定位布局产业结构,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逐步升级或淘汰受汇率冲击较大的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把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作为应对汇率变动的根本途径。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都要积极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增加自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持有比重。一方面把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优势产业,使我国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高附加值的新型产品。另一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应通过政策倾斜扶植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体。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如果抓住世界技术转移的机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创新新技术同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将会获得快速成长,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产业。

3打造自主品牌,注重产品质量。从以价格优势竞争转为以品牌和质量等非价格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品牌建设是出口产品的发展重点,以创立中国自主品牌为目标,将品牌战略融入经营战略。也许很多企业没有条件出口“中国创造”,缺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品牌创新,但可以从产品差异化开始起步,例如在产品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以区别于其他同类商品。通过媒体广告、展览会等途径树立中国产品的品牌形象,走高端名品之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降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随着对外贸易额的逐年增加,成为贸易大国,也成为世界反倾销的重灾区。针对一些国家的非贸易技术壁垒,我国应加强防范措施。

4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出口企业应采取全球化战略,抓住人民币升值带来资本增值效应的有利契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出口企业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到国外投资办厂,利用某些国外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直接销售,将货币升值的劣势转变为对外投资的优势,维持国外市场份额,同时又可规避反倾销的风险。除直接投资建设新厂之外,收购兼并也是有效的投资手段。适度加大海外扩张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产贸易体系,既可以绕开东道国的贸易壁垒,又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风险的抵御能力,减少个别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5大力开拓新的国际和国内市场。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出口企业对国外某些市场的长期依赖。通过出口到新兴市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并能实现曲线出口和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顺差,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对美元的升值,出口到非美元区,也是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为了未来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除了继续巩固美国、日本、欧盟传统市场外,企业还应积极寻觅并开拓非洲、东盟等潜力巨大的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国内市场也可作为多元化的组成部分,鉴于国内消费者对出口企业的品质和信誉有着良好的信任基础,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适销商品,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样会给出口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张雷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李可葳中国出口企业未来的出路何在?[J]营销学苑,2007(11)

[3]王中昭汇率对产业内贸易的传导和冲击效应[J]国际商务,2007(2)

[4]王攀 从出口创汇到外贸平衡:见证中国外贸由大变强[EB/OL]新华网, 2008-11- 14

上一篇:学好语文的小策略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