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自制教具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

时间:2022-08-07 10:13:52

浅谈如何利用自制教具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

【摘要】 重谈自制教具,不是一种复古与回归,而是在把握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的螺旋上升,以期使课堂达到真正的有效.

【关键词】 自制教具;多媒体;思维发展

一、曾经的误区:多媒体为尊

说不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了评价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我们醉心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体验着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听起来似乎“刺耳”的声音:多媒体像丰盛的大餐,色、香、味俱全,却好吃不易做. 哪有顿顿吃大餐的道理呢?更多的还是家常菜. 况且,不是所有的课都用得上多媒体,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用多媒体.

二、醍醐灌顶:堪称经典的“刘氏卡片”

在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先生的课与讲座. 他在报告《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中举了“分数乘整数”一课的导入设计,现整理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不读题,不抄题,不举手,只坐在那儿抢答.

生:九分之八!

大家都等着他继续展开,口中的“九分之十”已蓄势待发,您猜怎么着?只听“啪”的一声,一条长长的“纸龙”从刘老师的手中飞延到了台下,不计其数个!全体参会老师震撼了,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据刘老师介绍,在教室里,当“纸龙”的一端在他手里,另一端甚至飞到了教室最后面时,学生顿时傻眼了:天哪,这么多个,怎么算呀?偏他还在旁边“煽风点火”:抢答呀!抢呀!——怎么不抢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立即爆发:用乘法计算!就这样,“分数乘整数”这一新内容的学习需要就在学生解决认知冲突的欲求中自然而然产生了.

刘老先生的自制教具还有很多,“刘氏卡片”只是其中的一颗珠子,但足以称为“经典”. 这颗珠子的光芒点亮了我的思维: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参与、运转、深化,而不在于形式的华丽. 不用多媒体,照样可以把课上得如此精彩!

三、他山之玉:别开生面的“活动角”

自此,我把关注的视角转向自制教具在常态课中的运用,发现了好多成功的例子. 比如,《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0年第4期上贲友林老师在《还原“教育学”的温度》一文中举了自己颇为得意的一个例子:在教学“角”时,不少教师常常用两根细木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制作成“活动角”. 我在制作该教具时,对之进行了改进,即用两根直的可推拉的电视机或收录机的天线替换木条. 一个小小的改进,不仅保持了原有的用处,而且增强了演示的效果. 将“活动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一定,天线拉出来,边则长;天线推进去,边则短. 学生观察发现,虽然边的长度在变化,角的大小却始终没有变,从而直观地理解了角的大小与其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贲老师谦虚地把自己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探索称为“小打小闹”,但我们不难窥见他对教材的透彻理解,与对学生思维特点的深刻把握. 并且,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的确迫切需要借鉴这样切实有效、容易推广的自制简易教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只有在每一节课上都深入细致地推敲、琢磨,才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使课堂取得真正的实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蹒跚起步:由“纸枪”受到的启发

备“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我也曾考虑用小木棍或小纸条,但一方面准备起来费时费力,另一方面用纸条拼三角形时会遇到操作上的模糊不清之处. 我看了华应龙老师教学本节课后,加上看到一些男孩子用纸做成的“枪”,忽然有了灵感,于是进行了以下设计:

师带一把“纸枪”进入教室,抽出“枪管”,问学生:这是怎么做成的呢?谁会?

学生轻而易举:这还不简单!拿出一张纸,一搓、一卷,最后粘好:喏,就这样!

老师恍然大悟状:同学们的手真巧!一下子就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变成了一条线段,老师也学会了!说罢,取出一张大大的报纸,学生惊呼:哎呀,老师的这个长!

师:要知道我做成的到底比你们的长多少,可以怎么办?学生开始测量自己手中的“线段”,师边做“纸棍”边说:我们可以把平面图形做成一条线段,可不可以用线段围成平面图形呢?每四人一组,选用其中的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有没有意外的发现. 大多数学生能成功地围出三角形,也有部分围不成. 即使全班都围成了,还有老师手里的“巨无霸”呢:我想请两位同学和我合作,围出一个三角形. 在“失败”的经历中,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于是进入了“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与探索中.

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自制简易教具,其最终目的都是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洋”也好,“土”也罢,殊途同归. 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如果可以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地完成,又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通俗历史热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发 下一篇:浅议初中不等式例题的分类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