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小学高段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方法指导实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08-07 03:27:00

对提高小学高段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方法指导实效性的思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一中学 )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一类专门的课型,就是“方法指导课”,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学习并运用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在操作中,容易单纯地进行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忽视了方法指导的实效性。为了提高“方法指导”的实效性,建议用以下策略实施:创设情境,让学习有欲望;目标张弛有度,让学法有层次;攻坚破难,让方法指导更有效。

关键词:方法指导;实效性;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与其他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也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但与其他类型课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这句话就强调了: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效掌握研究、实践方法有多么重要。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老师在进行方法指导时只为了走过程,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学生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只是单一的知识灌输,打击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无法得到有效激发和持续保护,所以他们的实践活动往往会有头无尾,浮于表面;另一方面学生在活动时缺乏方法的有效支持,找不到最合适的方法,或者想用方法但不会操作,逐渐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深入,活动期望值大打折扣,成果单薄,评价单一。

综上所述,必要的方法指导既是有效达到活动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下面,笔者以“设计调查问卷”指导为例,来谈谈有效指导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让学习有欲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深入浅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

本学期,六年级学生自主确定了第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小学生日常食用水果习惯情况调查研究》。在活动准备时,有一个小组选择了以“采访本班学生食用水果习惯情况”的方式开展活动。在课堂上,该小组的同学兴奋地商量如何开展采访活动,但是我知道要了解本班学生食用水果习惯的情况,用“采访”这种方式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班有55名同学,如果一一采访,耗时费力不说,得到的信息还不够全面,有可能活动会不了了之。于是,我抓住时机开始模拟采访,挨个问起来。通过演示,很多同学就发现这个方法不合理,该用什么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准确的数据资料呢?学生一头雾水,我提醒大家:每年期末试卷的形式检查同学们的学业水平和老师的教学水平,其实也是一种调查方式。话音未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到:“调查问卷法!”于是,我适时地开展了一次《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指导学习。

方法指导一定要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相机渗透必要的方法,才能避免抽象的传授方法和技巧,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二、目标张弛有度,让学法有层次

在长期的教学一线听课活动中,我发现一种现象:不同学段的方法指导教学中,指导过程是一样的,比如各个年级的老师都在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指导,都是以范例的形式教孩子们设计一份规范的调查问卷。可是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一样,小学到高中,一直用同样的形式进行方法指导,但是指导的目标又缺乏层次感,这就会造成指导无效。

比如,一位四年级的老师这样设置“设计调查问卷”的目标:

1.了解调查问卷结构及各部分应注意的事项。

2.小组能够围绕主题,合作设计一份规范的调查问卷。

四年级的学生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较短,没有丰富的活动经验和较高的认知水平。教师将调查问卷设计方法一一讲解,结果学生大概知道一份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根本不会围绕主题设计有效的问题,也不能按目标设计规范的调查问卷。在展示问卷环节,学生对自己小组设计的问卷并不满意,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方法指导大打折扣。我认为,针对四年级学生,至少要花两节课来完成调查问卷的方法指导,其中“设计问题”要花一节课讨论、交流、修改、确定。

因此,在方法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指导目标的“度”,万不可片面追求全面和规范,出现“贪多不烂”的现象。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依据纲要制定方法指导的目标,才能让方法指导课有实效。

三、攻坚破难,让方法指导更有效

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学生能明确问卷调查的四个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但问卷中最难设计的是问题,如果只是指导了问卷的结构,不指导学生如何设计问题,那么这节指导课算是“做秀”,学生只是“照猫画虎”,设计出来的问卷只是有框架,没有实用性。

如何指导学生攻破“问题设计”这个“堡垒”呢?那就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一位老师在突破这个难点时,设计了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问谁?问什么?怎么问?这三个问题简单明了,却包含了突破重难点的策略:“问谁”对问卷中的对象进行指导;“问什么”对问卷中的内容进行指导;“怎么问”对问题的形式及方法进行指导。

在一节“同课异构”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指导课上,两位老师运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设计问题,最后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的内容就截然不同。主题是一个关于生活中浪费水现象的调查问卷。六(1)班:在生活中你经常发现浪费水现象吗?你有浪费水的现象吗?六(2)班:你洗手的时候水龙头下面会放着盆接水吗?你洗澡的时候习惯用盆浴还是淋浴?你们家的抽水马桶的水箱里会放一饮料瓶的水吗?(据调查在抽水马桶的水箱里放500毫升的料瓶的水一天大约可节省5公斤水。)从以上问题的设计来看(2)班的学生比(1)班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具体化,同时让被调查者知道了节水的方法。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内容不同的调查问卷呢?六(1)班的指导老师只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设计问题,设计出来的问题很笼统。六(2)班的指导老师要求学生把生活中需要用水的方面罗列出来,针对这些需要用到水的方面去设计问题,学生就有抓手,设计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还让被调查者学到了节水的方法。

因此,在开展方法指导前,教师要对活动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进行重点指导,学生才能够掌握良好的方法,推动研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指导课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启动学生科学思维的“金钥匙”,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实践方法,从而提高方法指导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李治宏,王晓文,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新华出版社,2003.

上一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学生课堂提问与小学数学教学现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