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会学》教学

时间:2022-08-07 02:20:08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会学》教学

心理健康是文明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在本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理想,就必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同时也是适应国际竞争与合作发展趋势的人才。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仅有智力优势是不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指出:从世界科技人才竞争发展的趋势来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人才的心理素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乐观开朗、积极进取、不怕挫折、善于合作等个性心理品质起着关键作用。而这些品质的形成与早期的教育关系密切,因此,必须在各类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从现实看,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随着我国各类学校独生子女的普及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他们身上暴露出来许多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心理问题,如自私、个人主义严重,不尊重他人,不会交际与合作,懒惰,不愿吃苦,害怕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我国竞争能力。同时,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担心和关注,他们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各类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情境。其中《社会学》类课程就是突出的代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现代教育与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了《品德与社会》、《社会》、《社会生活》等与《社会学》紧密相关的课程,社会学独特的学科特点为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下面笔者就如何在《社会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之中

《社会学》的很多理论知识都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为独生子女,长期的“掌上明珠”般的优裕生活严重影响了他们基本社会化的完成,很多学生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针对部分学生不尊重他人,自私、个人主义心理严重的实际,在讲授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时可以巧妙地插入尊重其他群体成员、与其他成员交流与合作对于一个社会群体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之间的合作有的时候比彼此之间的竞争更重要,引导他们抛弃自私心理,养成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体会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随机插入拣棋子的小游戏:将混杂在一起的固定数量的黑白棋子分给随机组成的两人小组,游戏目标是考查:一是哪个小组分辨得最快最准确;二是哪个人分辨得最快最准确。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注重个体能力的发挥,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比赛中胜出,所以最初试验的结果总不尽人意:分辨率最快的个人所在的小组总是不能获得相应的好成绩。经过讲解竞争与合作在社会群体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很快明白了如何利用合作与奉献精神是团队获胜的定理,第二次比赛中大多数搭档都能同心协力地筛选同一种颜色的棋子,效率大大提高,优胜队时间大大缩短,并出现了推让个人优势者的情况。类似这样的课堂小游戏还有很多,这些小游戏由于与课堂理论知识配合紧密,可以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社会学》理论知识,所以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可谓一举两得。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讨论过程中

在语言教学界有一种风靡全球的全新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以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的方式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将任务教学法引入《社会学》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社会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其中有很多热点问题是学生关注和困惑的,为了揭开学生心中的谜团化解其困惑,有必要在《社会学》讲授的过程中增设几个学时的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热点社会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也是一种使学生迅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讨论课的任务布置上有意识地选择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讨论话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而且可以使课堂讨论更加热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比如针对大多数青年学生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反应强烈的现实情况,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观点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探究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以代表团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表述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或辩论,老师则在听众席上观察并及时记录相应观点,在总结时利用《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懂得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必然结果,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很复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百分之百的收入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社会财富的均衡则是社会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不平等可以通过社会控制与社会保障等途径进行平衡并最终得以解决。通过这种参与性极高的课堂讨论不但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根源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可以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迷惘与困惑。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实践教学之中

《社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多数学校在《社会学》的理论教学之外还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热点问题展开实地调查与资料搜集,在取得大量一、二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并撰写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课题的选择上,一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既是学生所关心的、易于展开调查的课题,同时又能够通过课题的调查引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自身的调查与研究解除的困惑,引导他们走出各种认识的误区。比如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纯消费群体,近年来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这一群体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学生家长都普遍反映:青少年学生的消费额度已经成为家庭的最重要的支出内容。那么青少年学生的消费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其消费心理又是怎样的呢?根据这一现象设计“关于青少年学生消费状况与消费心理的调查”这个经典的调查课题,这一课题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利用《社会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调查、分析与调查报告的撰写切实体验青少年学生在消费观念上的种种误区,促使他们探究并自觉确立作为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纯消费者应有的正确的、健康的消费心理。例如引导部分学生在东部沿海某中等城市做关于生日消费的随机调查,结果发现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包括生日礼物及宴请在内消费最低的为320元,最高的为1660元;100%的调查对象可以收到父母提供的生日礼物;87.2%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为自己的好友或同学购买生日礼物;63.7%的同学收到过同学赠送的生日礼物;34.1%的调查对象曾为庆贺生日宴请过同学或朋友。而这些调查对象中能够准确说出父母出生日期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对象的42.7%。通过调查、研究,同学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通过对比、反省,很多同学都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消费误区,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心与抚养子女的艰辛。这种通过亲身实践所产生的心理变化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总之,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是一项宽角度、大视野的系统教育工程,作为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同样应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类课程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能力建构的自我完善方... 下一篇:飞片存在状态对起爆过程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