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主体职业倦怠与自我调适

时间:2022-08-07 01:31:02

编辑主体职业倦怠与自我调适

摘要:编辑的职业倦怠是指编辑主体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某种衰竭状态,其广泛涉及编辑主体的社会价值实现程度的比较、社会环境组织氛围的现状、职业生涯发展历程的回顾等因素,它既影响着编辑主体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制约着编辑主体知识技能的正常发挥。对此,编辑应作积极的自我调适。

关键词:编辑主体;职业倦怠;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57-02

倦怠本意是一种情绪性衰竭的心理状态,职业倦怠是个体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应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时的一种应激反应,表现为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征。职业倦怠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年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1981年玛勒斯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一是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与情感体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丧失了工作热情;二是非理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无动于衷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三是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职业倦怠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疾病,它已波及各个行业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编辑主体职业倦怠的行为特征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职业倦怠在某些助人行业中表现得较为明显。编辑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编辑在职业生涯的某些阶段表现出的倦怠情绪,是编辑主体在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反应,也是编辑面对工作付出与回报出现不平衡时的心理情绪。编辑主体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就会对编辑工作丧失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厌烦职业活动,表现出身心疲惫的状态,这样会直接降低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编辑工作性质决定了编辑主体的基本职责就是对稿件进行加工、修改和发表,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主体往往要付出很大的劳动,而成果却是作者的,这都可能使一些编辑感到心理不乎衡,这种心理失衡现象是造成编辑主体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编辑主体会因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理解和尊重而感到沮丧,对编辑工作充满厌倦,缺乏责任心、进取心,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情绪低落,内心抑郁,工作消极被动,缺乏敬业精神,一些编辑或追求实惠,重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或追名逐利,重短期行为轻长远规划,直接导致编辑主体人格的丧失和行为目标的错位。

编辑职业生涯发展历程的影响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整合了人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它是个人终身发展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涵盖着人生整体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各种角色。与其他一般的的生存性职业相比,编辑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首先表现在编辑职业的高期望值。编辑在社会中肩负着传承文化的职责。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出版各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受众的独立评判意识、主观选择意识、不满足感和参与感日渐增强,而这又对出版物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心理负荷加重。编辑越来越忙碌、节奏越来越快,由此产生焦虑情绪,导致职业倦怠。而另一方面,编辑职业的低成就感也会造成职业倦怠。编辑主体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回报。编辑把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融人别人的作品,继承、积累并创造出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绝大多数编辑能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为社会创造价值联系起来,把“出精品,创效益”当做自己最大的心愿,甘于“为人作嫁”、默默奉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编辑主体的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在编辑实践活动中极易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因此,编辑主体必须学会根据自己职业发展的阶段,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不思进取,很多编辑因看不到这一点,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不恰当的期待,消极的情感体验的积淀往往会导致职业倦怠。

不同的编辑个体,因其性格修养不同,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会不同。这种编辑主体人格的特殊性可能直接造成编辑主体职业倦怠。“大部分易患职业倦怠的人,工作目标较高,追求尽善尽美,当目标实现不了时,沮丧心理随之产生”。一些性格内向孤僻的缺乏自信的编辑,不善于与人沟通,自我价值判断不当,对自己没有一个全面而又充分的认识,工作中稍遇挫折就畏缩不前,悲观失望,容易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以至于面对矛盾而悲观失望。这些个体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程度不同的倦怠。

编辑角色是指编辑主体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位置,是社会文化构成传播和发展的必要的中介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主体是接受社会委托以文化选择建构为己任的专职人员,有人说,编辑工作就是选择,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有道理的。从编辑策划选题、进行论证、组稿、物色作者到编辑加工、决定营销手段,编辑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充满了选择,选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编辑主体必须以构建社会文化体系高度负责的精神,对社会文化现实与需求进行辨析、选择与认同,这是一种动态的、现实的文化选择与建构,其形成的角色冲突具有典型性与情境性。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编辑主体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尊重和理解,就会缺乏对角色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对倦怠的预防和干预一方面应引导并教育编辑人员采取正确的压力应对方式,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应为他们提供更宽松的工作环境,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工作自主性,减少角色冲突等,以此达到降低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和稳定编辑队伍的目的。而对于编辑主体,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以消解职业倦怠产生的不良影响。

1 树立敬业爱岗的进取精神

编辑工作是一项高尚、光荣的职业,又是艰苦、细致的劳动。编辑职业要求编辑主体具有敬业爱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这是职业的需要,不存在“划得来”或“划不来”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应当养成甘于寂寞、安贫乐道、无私奉献的品德。胡乔木同志曾对编辑界前辈韦君宜说:“你当编辑要考虑到你将来是爬不上去的,地位也是提不高的。你现在是个编辑,这就到头了,要想再提就得脱离编辑这一行。”因此,编辑主体一定要努力摒弃把工作性质与事业发展割裂开来的错误思想,克制消极倦怠情绪,摆脱世俗功利的羁绊,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编辑审读、加工的质量和策划、创意的水平,把自己塑造成为出色的编辑家。

2 建立人际交往的适应行为

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使得处于社会中的人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调整,以适应社会变迁和缓解日益加重的社会压力,并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在编辑工作中,编辑主体面临的挫折和困难也很多,大的方面如竞争中的压力、作者的不理解、读者的不满意、同事间的磕磕碰碰等,小的方面如编辑约稿遭到作者拒绝、编辑策划好的选题因某种原因不能通过、编辑违心地发表并不情愿的稿件等,这往往让不善于人际交往的编辑主体难以适应,表现为一种遭受挫折的心理状态,不仅使复杂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也将造成主体反复地出现忧虑、激怒、沮丧和茫然。因此,编辑主体必须适当地运转其心理机能,采取某种方式、信念或习惯来缓和改变各种困境,将不适应的动机转化为适宜的创造驱动力。

3 塑造健康豁达的性格品质

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会形成对待编辑工作的各种各样的独特态度和行为反应,当这种态度和反应一经稳固下来,就成为编辑主体独特的性格品质,诸如勤奋或懒惰、诚实或狡诈、自信或自卑、谦虚或骄傲等。当编辑主体长期从事编辑职业时,就会要求他反复扮演编辑角色,进行和编辑工作相应的活动,就必然要求他们逐渐改变自己原有的不适应性格特征,如冲动、粗心、暴躁、自卑等,形成与编辑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性格品质,如诚实勤奋、谦虚负责、公正自信、耐心细致等。良好的性格品质对编辑主体的能力发挥或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够帮助其处处用理智的尺度去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克服编辑工作中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倦怠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和的心理、乐观的态度、豁达的心境正视现实,面对挑战,从而提高编辑主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使编辑主体获得编辑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4 营造宽松和谐的内部环境

编辑要想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离不开内部环境的宽松向上,编辑部要根据新闻出版运作的基本规律,在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明确编辑主体责权利的基础上,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编辑部要引导编辑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阶段目标和有实际意义的长远目标,根据编辑的愿望和分工,依据编辑工作的性质和岗位职责,推行乎等、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的聘用、上岗制度和考核办法,充分调动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真诚关心编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只要有利于编辑的发展,就应当予以政策优惠和鼓励,努力为其排忧解难,充分尊重和信任编辑的工作热情和劳动智慧。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要本着与人为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经常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增加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营造一个团结向上、宽松和谐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卞 冉,龙立荥。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

[2]马 黎,编辑职业倦怠归因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7,(3)

[3]于 涌,张积宾。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J],编辑学报,2004,(6)

[4]姬建敏,编辑需要的特殊性与激励之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郑红翠: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编辑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蓝华:《管理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常务主编,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上一篇:编辑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构建 下一篇:论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