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类艺术院校的古筝专业教学

时间:2022-07-22 08:07:37

浅谈民族类艺术院校的古筝专业教学

内容提要:民族艺术院校古筝专业教学要体现出其“民族性”特色,可体现在师资队伍的灵活性,招生模式的独特性,教材编写的针对性,授课方式的多样性,乐团建设的创新性五个方面。

关键词:古筝 专业教学 民族性

从1948年著名古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教授把筝第一次捧上高等音乐学府的讲坛,开设了我国音乐院校古筝专业课程起,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目前,在专业类音乐学院,师范类艺术学院,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均开展有古筝专业,并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果,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同性质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出多元化的古筝专业人才。民族类艺术院校,既有普通高校教育的共性,又有民族特殊文化的特性。在古筝专业教学上,从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教材选取等方面都应区别与其他类艺术高校,体现出其“民族性”特色。

一,师资队伍的灵活性

古筝派别众多,仅以少数民族名称为命名的筝派就有朝鲜筝,蒙古筝,客家筝等,每个筝派都有独特的地域民族风格。在教师队伍的组织上,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进来”即邀请各地区和民族中德高望重的筝艺人,筝派的代表人物等来校讲学与交流,搜集和整理第一手的传承资料,确保筝派风格性与民族性的地道与原汁原味,这也尤其是民族类艺术院校应当担负起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走出去”指校内专业古筝教师应广泛拜访各地各民族筝人,深入民间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在对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民族性音乐素养。

二,招生模式的独特性

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民族地区,筝派发源地与流行区域进行生源摸底,委托当地教师、筝家关注有潜质的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储备优质生源,丰富学生的民族种类,在招生考试中可尝试设置“本民族音乐古筝即兴演奏”环节,考察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和认识度,为古筝的民族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古筝的众多流派发展是不均衡的,特别是蒙古筝,朝鲜筝,福建筝等流派,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萎缩的状态,这就需要民族类艺术高校对这些地区的招生政策有适当的调整与倾斜,挖掘古筝苗子,以便于培养一批壮大和发扬筝派的传承者。

三,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目前,各大艺术类高校所使用的古筝教材并非全国统一版本,不同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也都有差异, 一套好的古筝教材必须具有广泛性(各种技术、各种风格、各个流派、各种曲式结构、表现各种情感和意境的教材)和逻辑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民族类艺术高校古筝教材编写可在此基础上,对古筝传统与现代创编的乐曲按照不同民族进行整理与归类。随着现代作曲技法的发展以及专业作曲家的参与,现代创作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筝作品,不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的民族性乐曲进行改编,而是借用某些民族性因素。例如,由民族特性音程所建构起的人工调式,民族性乐器音色的模仿,流派特色演奏技法的借用,特有民族性节奏的运用等等。通过对这些乐曲专门的系统研究和分类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与感受乐曲的音乐表现,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在古筝音响中所表现的差异与美感,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运用民族性特别是本民族的音乐语汇尝试去创作乐曲的热情。引导其创造性的将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通过演奏技术和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实现民族器乐的多声部音效,挖掘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将现代的创作思维与 “原生态”文化相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筝曲。并以多次采风的形式到各地挖掘素材,听取记录和搜集濒临灭绝的民间曲调,将其纳入古筝教材的“素材创作曲库”中,供学生自主创作。

弹唱的筝歌是古筝早期的演奏形式。直至今日,器乐化程度才越来越高,在民族类艺术高校中,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占很大比重,可以将“古筝弹唱”纳入古筝教材编写的范畴,既是对古筝的传承发展与开拓,也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特点。民歌和戏曲作为我国各民族的艺术瑰宝,“古筝弹唱”的乐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当地民族特色歌曲进行改编并加入原生态民族地方性语言作为歌词,进行说唱,使古筝表达方式多元化,并按照他们歌唱曲子的形式,改变古筝演奏形式。

蒙古筝(雅托葛),朝鲜筝(伽耶琴),越南筝,日本筝等与中原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筝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研究与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对于筝的传播与发展有更加全面和深入了解,体现各民族筝的多元与相互融合,也可对其的了解和学习纳入教材编写的范畴。

四,授课方式的多样性

目前,在高校中古筝音乐表演专业主要为“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古筝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为小组课授课方式,而每个专业在大学四年期间的授课方式基本不变。在民族类艺术高校的古筝专业教学中,可以采取两种授课方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适当调整两种授课形式课时量的比重,将两种授课形式实行优势互补,体现民族类艺术高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化,多元化,以及个性化。

“口传心授”历来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传承方式,反映了古筝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传承意识。演奏者可以按照乐谱的标识和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习得对乐曲的理解。去揭示音乐内涵体现音乐流派和个人的艺术个性,由于民族类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和对音乐的内心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口传心授”,使学生在比较准确的传承乐曲神韵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其二度创作的能力,体现古筝教学的个性化培养,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来完成。

专业集体课古筝教学可以使同学间互相观摩,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可设置自由交流时间,进行研究与对比学习,不同民族的学生都有本民族独有擅长的乐器与民间乐曲等,将这些学生们擅长的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与古筝艺术相互融合,学生们互相交流,拓宽学生的眼界,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创古筝演奏技巧,形式等新思路。

五,乐团建设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古筝专业人才的逐渐壮大,各种形式的筝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在国内具有专业性的、较为成熟的筝团有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乐团、“十指莲花”中国室内乐筝团、秦筝艺术团、“筝语玲珑”古筝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等。它们都是古筝合奏(不包括其它主奏乐器)的专业团体,依附于专业艺术院校,而对于民族类艺术院校,筝乐团的建立尚属空白。民族性筝乐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给古筝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而且可以成为民族类艺术院校对外进行学习和交流的“窗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过对外实践与演出,使世界了解中国,成为民族类艺术院校的一张“名片”。

筝乐团在演奏曲目的选择,演奏形式等方面可进行大胆的“民族性”创新,体现出与专业音乐院校上的不同。比如,在演奏的曲目上,可以采用原生态民歌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并编配现代化的电声乐器,形成强烈的听觉冲击等;在演奏形式上,充分利用古筝的各部分结构与演奏者的手或其他辅的器材相结合,所发出的不同的音效,来体现民族性的情景。如古筝合奏曲《嗺咚嗺》中,在乐曲开始,演奏者手的不同状态与古筝的各个结构相互结合所发出不同的音响,运用特有的节奏型,通过众多演奏者的相互配合,表现出湖北潜江的打连枷号子。打场时,两排人面对面打连枷,一排上,一排下,噼啪噼啪,一领众和地唱歌的情景,表现人们在劳动时的愉快心情。筝乐团也可与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乐器,舞蹈或者原生态歌手合作,如蒙古的马头琴,呼麦,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侗族大歌等合作,来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等。

通过以上几点古筝专业在民族类艺术院校教学特色探讨,可确定其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以及古筝演奏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力求做到个性培养,针对不同学生所具备的特长进行重点培养。教学目的是传承地方的民族特色,引进高校,将其与现代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筝乐曲,并通过演奏形式表现出来。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古筝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培养传承和创新思维的民族文化人才,并将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使古筝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性。培养出多元社会发展需要的古筝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苗金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综合艺术院校办学特色研究--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等四所院校为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吴巧,《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3]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中国音乐》,2010 年第01期

[4]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赤峰学 院学报》,2011年5月

[5]张磊,《浅析高校古筝集体课教学的应用》,《科教纵横》,2011年11月

【作者简介:刘洋洋,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教师】

上一篇:京剧梅派艺术的美学内涵及传承发展 下一篇:清丽雅致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