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管理现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07 06:35:09

基于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管理现状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受国外高等艺术教育模式的启发和影响,国内高等院校积极探索,尝试建立具有国别特点的艺术教育模式。但由于照搬国际经验,没有因地制宜地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目前的国内高校艺术教育中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艺术人才输出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因此,中国本土高等艺术教育管理需要优化改善。

关键词: 高等艺术教育 同质化 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

一、中西调和的产物:国内高等艺术教育

“高等教育”一词,首先出现于拉什达尔于1895年出版的《中世纪欧洲的大学》一书中,在书中作者提出:“十四五世纪期间大学的急剧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法学家和管理人员的直接需要。”[1]拉什达尔说明了高等艺术教育的起源。发展至十八世纪的欧洲,在高等教育中,开始正式增加专业艺术院校。自那时起,西方高等艺术教育已经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历史洗礼。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西方高等艺术教育逐渐完善,形成成熟的教学与管理模式。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高等教育开始传入我国。正是自那时起,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由于最初照搬西方的经验,因此国内高等教育一直没有摆脱西方模式的影响,发展到后来,中西调和,演变成为立足西方模式兼容本土特色的国别特征。高等艺术教育同样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高等艺术教育在课程、专业设置及行政管理上,都表现出浓重的西方痕迹,即使在相对传统的中国画、戏曲、书法等专业内,亦是如此。在市场化进行的推进下,现代高等教育要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面向市场培养专业型人才,是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首要目标。

二、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管理现状

国内高等艺术教育中西调和的本质特征,对其管理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的高等艺术教育管理,基本遵循西方模式,但是在面对实际情况时,这种模式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导致目前国内高等艺术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同质化现象

大量艺术类考生开始出现,他们中的大部分考入艺术院校或者综合类院校中的艺术专业,这成为国内高校艺术教育同质化现象产生的基础条件。首先,社会需求是高校培养艺术人才的保障,社会对热门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是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专业的方向标。各高等艺术院校开设美术、音乐、设计、影视、舞蹈等学院和相对应的同质化专业学科。其次,国内的高等艺术院校在艺术教育中,针对各个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各专业方向及课程,国内几乎所有艺术院校都有相似的专业,造成大量相似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岗位少人多的情况。这种专业同质化现象阻碍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

以动画专业为例,随着社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国内艺术院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课程大纲多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为范本,大相径庭。课程的同质化现象导致单一式教育,缺少地方学院教学特点,特别是综合高等艺术院校,在开设动画专业缺乏经验,照搬艺术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二)重教学轻实践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当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在教学上重理论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偏重书本知识,与此同时,学生缺乏项目实践,造成毕业步入社会在专业方面执行力较弱。艺术院校学生个性化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基本都是照本宣科。

传统艺术专业大多是资历比较老的教师担任专业主干课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更新,一方面老教师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往往凭个人经验教学,造成学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所学专业知识缺乏社会项目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满足不了个人需求,仅仅完成课程任务,不能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新型专业教师队伍大多都是公司设计师出身,缺乏教学经验,基本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及专业教学方法上较弱。缺乏行业性动向仅凭个人经验或教案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等负面影响。在国内高等艺术院校,这种重教学轻实践的问题严重阻碍教学管理的发展,造成学生毕业生与社会专业需求脱节的现象。

三、优化高等艺术教育管理的措施

面对当下高等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现实情况,笔者尝试提出以下措施进一步优化高等艺术教育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优化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艺术高等院校教学方面除了传统的公共课阶梯教室、实验室、琴房、排练室等教学场所之外,还缺少互动性的教学场所。教学手段上多以课堂讲授、PPT演示、电脑演示等方式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目前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显得相对落后,应当优化教学管理模式,增强学生课堂上的互动性。

具体从两个方面改善:一方面,增加可视化教学,从视觉、听觉、触觉及传统文字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感受到专业知识,很快很深刻地吸收专业内容。打破传统教学概念,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从多维角度完成个性化教学。如利用触屏电脑,交互感官装置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另一方面,从理论型教学转移到实践型教学。将教学课程安排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将理论专业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项目中。加快发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有步骤地进行校企合作,将项目带到课堂。如课堂安排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画展、音乐会表演等实践项目,这种优化教学管理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习专业更有效,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二)优化教师队伍

当前国内的教师队伍管理方面比较单一,高等艺术院校由学院院长、教学院长、各专业系主任及个专业教师、书记、辅导员等组成,这种线性管理模式在教师管理方面便于统一管理,但在教师个人能力锻炼及个人创造力方面相对薄弱。

在线性管理模式基础上应该优化管理,转变交叉复合型教师管理模式,即专业教师增强行政能力,行政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培养,搭建行业性企业人才联合培养教学平台。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当增强行政执行力,加强行政教师专业培养,重视教学工作,这种交叉复合型的教师管理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教师和行政教师都得到互补,行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在行政方面可以更好地改善教学课程及教学相关的科研工作,全面发展。

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大多是艺术专业学习,缺少行政管理能力,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力度还不够,这与专业教师教学过程是密切相关的。专业教师队伍除了增强行政执行力外,学院院长应当安排专业教师培训、调研,实时更新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保障教学。搭建行业性企业人才联合培养教学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行业性人才与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交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专业执行力。

(三)优化教学硬件设施

国内高等艺术院校教学硬件设施方面,已经逐步得到优化,改善各专业实验室及专业教室。在增加新型实验室的同时,也存在问题。如购买一些高科技专业设备,由于实验室人员、专业教师缺乏操作培训课程,无法熟练掌握专业设备,甚至无法使用先进仪器设备,造成资源浪费,教学硬件设施无法配合日常的教学活动,忽略基础实验室及专业教室的建设,在这方面应该得到优化和改善。加强基础实验室及专业教室的建设,配合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如新型专业科学与技术专业,配合新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加强传统艺术实验室建设,完善基础教学硬件,保障教学工作。

国内大多艺术院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过于单一化,缺少交叉性学科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学工作,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增加教师相关专业工作室,以专业方向教师个人建立工作室,工作室小班授课,更好地将实践项目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相互交流,工作室模式在国外高等艺术院校广泛运行,在国内没有得到普及,只有少部分专业建立相对应的工作室,但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固定的场所由一两名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方向学生,加强师生互动,工作是模式可以及时调整课程模式及教学内容,相对于传统专业教师有着明显的优势,工作室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相互竞争,提高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美]阿瑟・艾夫兰.刑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59.

上一篇:从中国传统音乐的口传心授看中西音乐的审美观 下一篇:以阴阳五行理论系列宣传为例探讨博物馆科普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