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外来词的多译汰选规律研究

时间:2022-10-09 12:45:02

汉语外来词的多译汰选规律研究

摘 要: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词丰富语言体系。每一个外来词在进入汉语体系的过程中,都要经过一个试验和选择的过程,即多译汰选。汉语外来词的多译汰选过程具有以下特征:由异化到归化的态势,符合表意精确和语言经济的原则,接受群体的倾向性选择和存异性现象。研究和把握外来语多译汰选的内涵和规律,无论从翻译和词源学理论研究上讲,还是从翻译和跨文化交际实践上讲,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外来词 多译汰选 翻译

汉语词汇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但通过自身的发展变化而日益丰富,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世界各国的语言丰富自己。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萨丕尔所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对它们自己满足的。由于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们直接或间接和那些相近的或文化优越的语言说者发生接触……要想指出一种完全独立的语言或方言,那是很难的。”

“外来词”,也叫“外来语”或“借词”,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外来词的翻译规律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理论方面,它不仅是翻译学和词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践方面,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外来词翻译的规律,指导外来词的翻译实践。然而,长期以来对外来词的研究主要侧重对词条的收集、分类与音译词的规范使用,却对各类外来词中译过程中出现的多译汰选现象的规律研究较少。

一、多译汰选的界定

在对多译汰选进行界定之前,应该首先明确“汉语外来词”这一概念的内涵。在汉语外来词的研究中,“外来词”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狭义的外来词指,从形式(语音、字形和构词方式)到内容(意义)一起借入的词,排除意译词;而广义的理解,不仅以语言学视野,更以社会、文化视野看待外来词,不论形式内容的借用都包括在内。本文所讨论的外来词,取其广义含义,包括音译词、意译词和借形词,即通过三种不同的借译方式产生的三大类汉语外来词。

由于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翻译人员采用的借译方式不同,因此一个汉语外来词可能会存在多种形式的翻译版本,有人音译,有人意译,也有人音译意义结合。如“cement”最早被鲁迅先生翻译为“士敏土”,不久又出现了音译的“水门汀”,最终意译的版本“水泥”淘汰了前两个翻译版本为人们广泛接受,成为汉语体系中一个较为固定的名词。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汉语外来词在尝试加入汉语体系的过程中,不同翻译版本之间会出现一个试验和选择的过程,出现一个从多样化到规范化的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外来词的“多译汰选”。

“多译”即指翻译同一外语原词时所产生的多个翻译形式。不同的翻译版本可能因为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式所致,如“bus”音译为“巴士”,意译为“公共汽车”,“party”音译为“派对”,意译为“聚会”。针对同一外语原词出现不同的翻译,有时候也可能是采用相同的借译方式所形成的,如“disco”同时拥有两个音译词的翻译版本“迪斯科”和“的士高”的存在。

“汰选”是指同一外语原词的多个翻译版本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社会和语言体系试验、淘汰或选择的过程。如“vitamin”最初被音译为“维他命”,但很快被意译的“维生素”所代替,这就是一个选择和淘汰的过程。再如,“laser”起初被音译为“莱塞”,但因为“莱塞”一词不易理解、接受性差,所以逐步被淘汰,一度被意译的“激光”所取代,而到了今天通过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得到的“镭射”又活跃起来,成为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外来词。

总体上看,“多译汰选”是一种历时现象。基于语言演变、文化心理、社会分工、接受人群的变化,同一源语动态地对应多个不同的目的语言语单位,这正体现了源语和目的语言语单位的非一一对应行,这种非一一对应性正是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语用策略,是符合翻译学基本原理的。就某一语言体系来说,“多译汰选”可以择优汰劣,消除语言累赘,避免多个译名造成的混乱,有利于语言的统一化和规范化。

二、多译汰选的规律

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概括起来,新时期汉语对外来词多译汰选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

1.异化到归化的汰选态势

在新的外来词出现之初,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起到介绍性的作用,如“telephone”最初被直接音译为“德律风”,具有临时的注源性作用,随着人们对这一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深入了解,归化的翻译为“电话”,成为汉语体系中较固定的一词。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外来词的汰选过程体现了这一规律特征,如“internet:国际网―因特网―互联网”,“film:菲林-胶卷”等。

2.多译汰选要符合表意精确和语言经济的原则

如cartoon一词最早是“五四”时期引进来的,最先引进时有“漫画”和“动画”这两个义项,当这两个词承担了cartoon的全部义项之后,音译词“卡通”似乎有语言累赘之嫌,理应淘汰掉才符合表意的精确和语言的经济。“motor:马达-摩托”和“bus:巴士-公共汽车”的汰选都属于这种情形,是语义系统汰选调整的结果。

3.接受群体的倾向性选择

在多译汰选的过程中,由于接受群体不同,各种翻译版本在汰选过程中,相对规定地为某一群体接受,这就是接受群体的倾向性选择。以“laser”的借入为例,最初音译为“莱塞”只为专业人士所接受;后因其专业性过强,普通人难以理解,所以逐渐被形象易懂的“激光”代替,目前多用于科技、医药领域,如“激光打印”、“激光祛痘”等;然而在香港地区,人们普遍接受“镭射”一词。除此之外,chocolate“巧克力、朱古力”,cracker“饼干、克力架”等词汇的使用也带有明显的群体倾向性的色彩。

4.存异性汰选趋势出现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开始面向世界,追逐一种现代感,所以在外来词的多译汰选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试图与国际接轨的“存异”趋势。出现了英文字母附加汉字的外来词,如CT检查、BP机、T恤衫、IC卡、B超等等。而且,这一趋势颠覆了汉语重意译的倾向和音译-意译汰选的传统规律,导致了音译词的复归。如汉堡包(hamburger)、色拉(salad)、肯德基(Kentucky)、麦当劳(McDonald)、雪碧(Sprite)、可口可乐(Coca-Cola)的流行,体现了汉语体系的包容性和时代性。

结语

从外来词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外来词在形成比较固定的汉语形式之前往往都经历一个试验和选择的过程、从多样化到规范化的过程,这就是多译汰选。在多个翻译版本的试验和选择过程中,每一个版本都会有一个临时的过渡性质,每一个处于汰选中的翻译版本都对汉语语言系统的丰富存在积极意义,都是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有效载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加剧,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汉语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外来词引入高峰,研究和把握外来语多译汰选的内涵和规律,无论从理论上的翻译研究、词源学研究、语言文化研究等,还是实践上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交际,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illian, B.& George, Y. Discourse Analysi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2]高名凯,刘正.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3]萨皮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姜明磊.汉语外来词多译并存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

上一篇:《周易》两汉传承蠡测 下一篇: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