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时间:2022-08-07 04:06:41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摘 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立足区域行业的发展要求,明确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核心能力,进而调整课程设置、绘制课程地图。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课程地图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并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主要任务,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因此,为应对高校应用型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本次调研从分析本专业对应行业及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以海南本地为主、兼顾珠三角地区,一方面对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等进行调研,另一方面对高校社工专业的建设情况,特别是省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进行考察,以期全面研究分析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基本素养及核心能力,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主动适应并引领行业、回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行业发展现状

表1所示,截至2015年底,通过职业水平考试、高校教育和专业培训,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近50万人,已成为发展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新兴力量。全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已达4600多家。

2.行业发展趋势

2012年,中央19部门联合出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任务。《中长期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一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

中央政策的传导效应,让全国各地加快了制定社会工作政策的步伐。海南省由民政厅牵头,联合11个部门印发了《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文件指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增加到2.1万人,其中初、中级社会工作人才达到2.02万人。同时,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到2020年,力争培育发展100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从实际发展来看,海南社会工作的发展相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是比较缓慢的,体现在社工队伍建设、社工教育培训、政府服务购买、社会大众认知等多个方面。也正因为如此,海南社工的发展才大有可为,社工的岗位需求尚存很大空缺,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助力海南的社会工作发展。

(二)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人才是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截止目前,全国持证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达206183人,各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突破50万人。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本、专科的高校已有390多所,每年培养3万多名毕业生,104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海南省社会工作处于教育先行、实务落后的尴尬阶段,全省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和资金、通过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均非常滞后。具体从专业社工人数和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资金两个方面考查。截止2015年,全省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的有303人,中级社会工作师的有159人,合计462人。

(三)社会工作者岗位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的最新岗位设置,社会工作专业人员(GBM20709)是指在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中,从事社区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组织发展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包括“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三个职业。与社工行业高度相关的前两个岗位具体描述如下:

1.社会工作者(2-07-09-01)

从事社会服务项目开发设计、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社区建设等专门化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

主要工作任务:

(1)调查、分析社会服务需求,开发、设计社会服务项目;

(2)预估服务对象需求,制定服务计划;

(3)进行困难帮扶、情绪疏导、危机干预、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链接、能力建设、社会融入等服务;

(4)帮助面临共同困境或需求的群体建立同伴支持系统;

(5)培育社会组织,组织社区活动,参与社区协商,化解社区矛盾,促进社区发展;

(6)进行专业督导,提升服务团队专业反思和专业服务能力;

(7)进行服务成效评估。

2.社会组织专业人员(2-07-09-02)

在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内部,从事机构运营和业务督导的专业人员。

主要工作任务:

(1)制定社会组织发展战略;

(2)指导并建立分支代表机构、办事机构等管理机构;

(3)研究、制订非营利市场营销策略;

(4)创建、维护由捐赠者和志愿者组成的社会组织支持群体;

(5)制订社会组织预、决算实施细则;

(6)制订、应用行业标准和规范;

(7)监督社会组织活动执行情况;

(8)制订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使用及评估方案。

(四)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在行业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机构在招聘社工岗位时,对于持有助理社工师及以上资格证者优先录用,说明“考证”对于毕业生应聘相关岗位时有一定的帮助。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鼓励考取以下三类证书。

二、人才培养方向即课程设置调整建议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调整建议

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了行业、高校以及毕业生走向等相关信息,拟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其更加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实务技能的应用。具体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如下: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敏锐的观察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扎实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法律实务知识,拥有较强的社会工作实务综合运用能力,能在城市与社区治理,社区营造、旅游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非营利组织、公益组织等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直接服务与福利行政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规格

(1)基本素养

掌握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专业应用能力。具有以社会工作的视角,正确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文书撰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核心能力

a.社会工作伦理思辨能力;

b.发掘与分析社会问题能力;

c.助人的专业知识与技巧;

d.直接服务能力;

e.社会福利行政与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调整建议

1.“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索

加强培养目标定位的针对性,根据目前一线社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与机构对接,与行业的发展趋势对接,争取校企合作、院地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调整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更好地为行业、为社会发展服务。

2.提升社工学生专业认同度

社工专业学生大多是由其专业调剂而来,因而其认同度、归属感都相对较低,这一特点也是社工机构对社工学生的普遍评价。因此,为了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专业认同,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加强专业入门指导教育。

a.邀请专业知名学者、行业骨干社工开展“入学教育第一课”;b.细化专业入门指导课程,从职业规划、社工机构实地体验等方面深入挖掘学生兴趣所在。

第二,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

a.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测试量表等工具,以此为基础,每位专业教师挑选若干名大一新生,作为其专业学习导师,帮助和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认同。我们相信,通过四年的不断努力,一定会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一定会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留在海南从事社工的比例,一定会促进海南社工人才的发展。

(三)专业实习配套改革的建议

1.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工专业的实习以学校实习要求为主:一年级夏季学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一周),二、三年级夏季学期进行专业实习(各四周),四年级春季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八周);以及部分课程的课程实践(e.g. 社区社会工作)。这种实习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第一,非教学时间段的实习很难做到真正的专业督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很难监管;

第二,实习基本处于“无目的、无监督、无效果”的三无状态,学生应付了事、老师鞭长莫及。

2.教改建议

基于此,建议改夏季学期实习为学期内实习,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缩短二年级、三年级春季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集中前八周完成课程教学。后八周学生进入机构,按照学校老师和机构督导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实训任务。

第二,毕业实习可提前至四年级秋季学期开始,既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充足的应聘时间,也能错开二三年级集中实习时老师督导任务重的矛盾。

第三,鉴于专业教师督导工作量大的现实情况,建议学校可以将专业教师督导的工作算作教师课时量,以保证督导质量也可随时对教师进行监督。

此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倡“走出去”与“请进来”。专业教师在完成个人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深入行业、深入机构锻炼、学习,多参与一线社工的工作,不断提高实务技术,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与此同时,邀请实务领域的专家加入到教学团队中,尤其是核心课程要实现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模式,实现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教师与督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机构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力争让更多优秀的社工学生留在当地从事专业工作。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试论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