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中的“一叶障目”

时间:2022-08-07 03:41:43

投融资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中的“一叶障目”

自从中国明确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投融资和价格体制改革就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得以推进。按说,十来年的时间应该足够我们理解投融资体制和价格体制的概念,不过可惜的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似乎蒙蔽了一些人的眼睛,各类打着投融资体制改革名义和价格体制改革名义的事情,层出不穷。

如近日国务院纠风办在全国纠风工作会议中表示,在2007年纠风工作中,将加强药品成本价格调查和监测,改进药品价格核定办法,扩大政府定价药品范围,逐步推行对所有处方药实行政府定价。

哈佛大学博士郭凯评价这一政策说,“这真是一个相当有想象力的政策”。“药贵了,政府就来给处方药定价,房子贵了,政府就来搞限价房。”那么,白菜贵了,政府是不是再来给白菜搞定价或限价?“以此类推吧。反正这种政策背后的逻辑一定是:只要政府管住价格,原本越来越贵的东西就可以变得不贵。”

这种自以为通胀问题就是价格问题的错误观念,诱发了错误的政府行为。可是不是政府管住价格,原本越来越贵的东西,就不会更贵,就不会有通胀?任何在上世纪80年代使用过外汇券的人都知道,地上的外汇券价格远低于“黑市”价格。而任何在药品市场的人都知道,政府管住了这个名字的药品价格,那就换个名字继续涨价。是的,真正的市场价格并不是政府所能管制的,任何存在管制的地方,就必然因此而存在“黑市”,通胀只不过游离于政府管制之外,但并不等于不存在。

想想这种自以为有了限价,价格水平就能被约束住,管住了价格水平就管住了通胀等想法,颇像中国古人所言的“掩耳盗铃”,也像自找的“一叶障目”,以便“眼不见为净”。问题是,这类计划管制带来的,几乎必然是一个短缺经济,就像药价问题上,处方药价是果,处方药品供应渠道短缺才是因。

而这又是由错误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观念所导致的,君不见当今药品投融资体制改革中,讲得最多的就是招投标体制改革吗?但这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励弘曾经评论指出,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为滞后的一部分,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像药品供应渠道市场上的改革,如果仍旧把招投标体制改革当成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全部,那么药品价格就注定是扭曲变形的。

过去10年中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集中反映在三个纲领性文件中: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九五”计划和“十五”纲要。仅就投融资体制而言,文件内容和实际措施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方向正确但实际上不到位。比如,用项目登记备案制代替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对企业出资建设国家非限制类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还有一类是说得很对,但不属于投融资体制改革范畴。比如,把建筑业改革(投标、招标、工程监理制)混同为投融资改革。还有一类根本在提法上就有错误。比如,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对于项目融资类的项目,当然需要成立项目公司,但是项目决策是由项目发起人、政府或者企业作出的,项目公司和项目一样,都是决策的产物。既然决策在先,项目公司在后,它就只能承担建设责任,不能承担决策责任。所以说,投融资体制改革这些年来根本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郭励弘认为,投融资体制改革之所以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最为滞后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因为受到国资国企改革延误的拖累,而且还因为它秉承了传统计划经济最核心的内容:政府配置资源。

如果政府在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问题上,仍旧本末倒置,我们相信,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而我们的银行和其它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也最好远离这些本末倒置的改革领域,因为通胀可能随时将你在这一市场中的利润消耗光,而你却可能看不到通胀到来的任何迹象。

上一篇:节能减排如何从水中月变为池中鱼 下一篇:一季度外汇储备激增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