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合理种植密度简析

时间:2022-08-07 12:55:20

玉米合理种植密度简析

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玉米一直是该县的主要栽培作物,约占作物栽培总面积的70%。随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迅速推广和应用,以及玉米产值的提高,目前我县玉米栽培面积和单产逐年提高,2011年我县肇州镇万宝村农民李忠种植的玉米以912.8公斤的产量创黑龙江省玉米单产记录。

肇州县栽培的玉米品种主要是高产优质耐密型,如吉单系列和以美国产先玉335为代表的先玉系列是当前农业生产上栽培的两大主要品系。但是,农民在栽培过程中管理不科学,种植密度不合理现象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的提高。

1种植密度不合理的原因

1.1传统思想影响

每一个新品种的推出都有相应的配套农业技术。但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却单纯把增加密度作为提高玉米单产的途径,导致耐密型品种越种越密,这是对种植密度的一种错误思维方式。农民“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的思想与现代的精准农业背道而驰。播种量超常规,不仅增加了生产投入,还会因农民种地喜苗导致田间密度过大。

1.2农机农艺不配套

玉米品种间的适宜密度不尽相同,不同地力、不同地势同一品种的播种密度也不同。老式不可调的农机具播种密度与新品种技术要求不配套,导致播种后密度过大或过稀,而过稀的无法补种,过密的又没有合理的办法间掉,成为种植密度不合理的又一因素。

1.3栽培技术应用不灵活

不同品种播种密度不尽相同,同一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种植的密度也不同。“肥地宜密,薄地宜稀”,而有的农民却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原则,无论肥地还是薄地都采用同一密度标准播种。

1.4管理粗放

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已经进入精耕细作时期,由于农民素质低.生产管理粗放。对春天备耕的农业生产内容不做彻底掌握和详细了解,播种时随意将种子下地,定苗时又漫不经心。

2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玉米合理密植能增产,可妥善解决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百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矛盾,并能充分利用光、水、肥、气、热,同时增加了同化物的实际积累,从而提高经济产量。

2.1密度增大

玉米密度增大,株间的温差变小,白天的温度则越密越低。玉米生长盛期一般正值雨季,田间湿度增加,使玉米易感染大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同时,种植密度增大,耗水量增多,对土壤水分需要增加,尤其遇到干旱较重的年份土壤会严重缺水,使田间蒸发量增大,植株间相互争水,根系吸收的水分根本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加之空气干燥,植株就会因体内水分缺乏,从而影响雌穗抽出和雄穗花粉的正常生长发育。密度增加使植株叶片相互遮荫较重,光照减弱,延迟植株的生长发育,造成贪青晚熟,还会降低受粉率.增加秃尖和空棒率。随着密度的增加,根系垂直、水平分布有缩小趋势,植株体细胞纵向伸长,因此茎秆节间变长变细,机械组织韧性变差,降低了抗倒伏能力。此外,密度增大还会使植株光合作用能力降低,从而造成穗粒数减少,百粒重降低,空秆率提高,有效穗数减少。

2.2密度减小

玉米种植密度减小,单株穗粒数、百粒重因单株光合作用能力提高而增加,但单位面积整体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有效穗数过少,因此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3确定合理种植密度的措施

3.1品种

密度与品种关系最为明显,在同一地区同样条件下品种株高、叶数和叶向有很大差异,所以同一地区的适宜密度因品种而异。一般晚熟品种植株高大,茎叶繁茂,单株生产力高,需要较大的个体营养面积,应适当稀些;反之,植株矮小的早熟品种,茎叶量较小,需要的个体营养面积也较小,可适当密些。根据叶片的伸展方向确定品种种植密度,叶片平展,种植密度要小;叶片收敛向上,种植密度要大;叶片半收敛,种植密度大小介于前两者之间。一般植株叶片收敛向上属矮株耐密型,播种株距应为26~30cm左右(垄距为60cm),如四密25、吉单180、龙单33等;植株叶片平展属稀植大穗型,株距应为35~40cm(垄距为60cm),如庆单4号、丰禾1等。

3.2气候条件

玉米适宜的密度随温度、降雨量、日照条件不同而异。肇州县主要地处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区,年≥10℃有效积温2700℃以上,适宜品种有本育9、吉单261、吉单342、吉单180、龙单33、四密25等。

3.3管理水平

玉米在田间需要及时进行中耕管理以调节土壤耕层的水、肥、气、热。适宜密度随不同栽培水平而改变,生产水平越高适宜密度越大。

3.4肥水条件

不同地域、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有很大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土壤肥力地块播种密度也不相同。肥力高的地块播种密度可适当增大一些,肥力差的地块播种密度应适当减小一些。密度越大,蒸发耗水也越大,密植后从土壤中带走的水分也越多。因此,有水浇条件的地块适宜密度应加大。

上一篇: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玉米大垄双行覆地膜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