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2-08-07 12:47:11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美术这一学科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改进是很重要的,但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人施教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与美术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美术教学中教与学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看成绝对权威,忽略了教学中学生学的重要性。当然,教学中教师的高超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推陈出新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把学生能授受的方式、方法与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紧密的联系。多年来,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方式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学生在听,习惯了被灌输和被动思考,不能积极地思考和提出问题,失去了主动性。被动思考,它是将学生的思考范围设计在教师授课的框架之中,圈住了学生的思考范围,也就限制了学生在绘画和创作中个性的发挥和表现性,而主动思考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应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经过思考、探究,才能去创新。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要互动,必须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情况下才能展开,所以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互动的基础。

二、因人施教、注重个性差异

个性化教育是当下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而美术教育这门特殊的学科更是需要创新和个性,个性化的培养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失去了个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生命。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及社会环境不同,他们必然表现出不同的个性,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娴静,有的活泼。表现在作品中有的细致、有的奔放。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不能“一刀切”,用自己的一种标准去衡量学生,教师应像“种植”一样,进行大面积的统一化的“浇水”、“施肥”,鼓励学生用独特的观察、联想,大胆表现自己所想表达的,给予学生施展自己个性的空间。不能像许多不懂绘画的家长那样用简单的“像不像”、“好不好”等客观的标准去规范他们,学生的作品关键的是是否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而教师把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因素,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加以培养,使之在质的方面不断提高、升华,挖掘出他们更深的潜质。

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培养画匠,仅仅通过程序化、机械化地操作,给学生灌输,或者让学生去追求某一位老师,某一位大师的风格,那么学习就会成为一件极为被动的事,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失去了自我,这会使学生失去去学习的兴趣,绘画创作就没有个性。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想情绪,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加强情感交流

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美术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大多在一对一的交流中进行,如果师生关系融洽,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如果教师执意地以一种强迫的方式教育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处于消极状态,成绩也差。常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同学由于喜欢这门课程的指导老师,同时也喜欢这门课程,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美术教育中尤其重要。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美术教育及学习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无论是绘画的初始阶段,还是绘画的创作过程,往往一些问题的提出或疑惑的解答都是在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谈话中得到答案的。所以在我的美术教学中我不会去严厉地批评学生,大多是引导他们,激励他们,跟他们搞好关系,学生喜欢了老师,就喜欢了这门课,喜欢了就是有了兴趣,那么在作画时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创造。故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及规律也在发生着变化,学校每年都有新鲜“血液”注入,老师则应抓住他们的个性特点加强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教师应融入学生中去,课后也要与学生更进一步交流,不仅谈学习方法,还要谈生活及人生等一些话题,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之后,指导教师才能很快了解到学生的不同想法,但于教师对学生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或是其他的帮助。对成绩较差或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课下的这种交流显得更加重要,往往这些学生存在自卑或其他的心理,在课堂上不会主动向老师提出他们的疑惑和问题。教师既要做良师,更要做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培养其自信,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上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下一篇:浅谈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