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理性美

时间:2022-08-06 11:29:42

历史教学的理性美

在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历史课堂活起来、美起来、亮起来,人们往往注重于语言、板书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这种外在的“形式美”相比,挖掘历史课堂教学的“理性美”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使受教者信之、服之、明之、悦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历史课堂教学的“理性美”首先表现为对课程资源创造性地挖掘,厘清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对感性的细节作理性的思考。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历史现象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它可以是无数的人物、数不清的事件,还可以是烦琐的典章制度、记不准的年代。不过在多样和复杂之中,又处处都显露着规律性,这让历史既充满了璀璨的人文之美,又蕴涵着浓郁的科学之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对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作适当的拓展与整合,剥茧抽丝,挖掘出内在的联系。同时,教师要用规律性的红线,把显示历史多样性复杂性的资料贯穿起来,使抽象化、概念化了的历史生成具体的、生动的和丰富的历史,让学生对历史的因果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从而更能体现历史教学的终极意义。如学习《井田制的瓦解》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按“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出现初税亩的实行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的瓦解”这样一条线索去组织教学,使学生对井田制的瓦解过程一目了然,并能理性地得出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再如学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时,可以用“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沦为”这一主线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揭示知识的前后联系,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逐步加深”的含义。如此等等,历史就不再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偶然堆积,而是有因有果的必然。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挖掘,教师充满着严密逻辑的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碎石上轻轻流淌,必然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美感。

其次表现为教师的“诱导美”。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理性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单纯地去传授知识,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本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处境,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或疏通诱导、或直言理论、或感性启迪、或理性辩证、或坦率相陈。一张图片、一段资料、一句话、一个问题,也或是一种情境的创设。但不论何种方式,教师送给学生的都不应当是“金子”,而应是点石成金的“手指”。如在学习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时,可以通过一张《骨针》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山顶洞人的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出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与钻孔技术,能够钻木取火,会用兽皮缝制衣服,有了爱美意识”这样的结论。一根针将许多知识串在一起,它的效果比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要好得多。再如学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时,可以进行一个情境假设: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这样的社会环境,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一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一个小手工业者、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社会状况?可以说,“诱导”所创设的情境、氛围、假设,能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走进历史,“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形成历史表象,从而能真正意义上地掌握历史。

第三表现为学生的“探究美”。人类与生俱来具有探究的本能,“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忽视了这种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学生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也是有效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并逐渐生成和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习某一个具体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教材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提供给学生必要的资料,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所学的知识。针对学生的心愤愤不能通,口悱悱不能达,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层层设疑,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直至最后豁然开朗,得出结论。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勇于表达。只有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平等”地交换意见,才能通过商谈修正各自成见而达成新的共识,才能拓展视界,纠正自己的成见,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不是让学生仅仅了解一些零散的具体的历史知识,而是要通过“探究”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这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

历史课堂教学的理性美,就像细细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洒向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唯其如此,历史学科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

(新沂市第二中学)

上一篇:高三复习阶段书面表达的训练 下一篇: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