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蔬菜栽培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研究

时间:2022-08-06 06:51:40

高职蔬菜栽培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 本文分析蔬菜栽培课程的特点,强调蔬菜栽培考试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 蔬菜栽培 考试模式改革 注重实践能力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具有“评价”功能,又具有“导向”功能。通过考试改革,可以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形成。高职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应用性”强调了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实际岗位操作能力。根据高职高专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蔬菜栽培课程的特点及高职教育要求,改革本课程考试方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蔬菜栽培课程特点

《蔬菜栽培》课程是种植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主要阐述蔬菜生产栽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课程按照蔬菜的分类介绍蔬菜类型、品种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栽培管理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等,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蔬菜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术,同时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蔬菜栽培考试方式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具有技能性、操作性和岗位性的特点。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教学应该是注重实践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我校蔬菜栽培课程一直采用期末理论考核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具有覆盖面广、容易量化、容易管理等优点,但不能够有效考查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对课程教学反馈不及时,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检测性不灵活、见效慢。因此,为了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需要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而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亦可通过考试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蔬菜栽培考试的方式

根据课程特点及岗位技能要求,对园艺专业蔬菜栽培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将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改变为注重实验操作和分析及创新能力的多形式、分阶段综合性考试。学生总评成绩(100分)由各部分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加权得到,具体考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成绩评定权重

学生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占20%)、形成性考核(40%)、终结性考核三个方面(40%)。

平时表现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训报告完成情况、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量分。形成性考核采取阶段考核的方式进行,采用考核与学习过程同步进行的方法,督促学生掌握蔬菜栽培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一项终结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因地制宜地设计某一种蔬菜大面积栽培方案和社会专项调查,促使学生整合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考试和调查,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二)考试试题类型、结构及答题要求

过程考核按照课程项目进行,包括理论和技能考核。经过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把蔬菜栽培课程划分整合为三大项目,即蔬菜栽培基本知识项目、蔬菜栽培基本技术项目和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设计项目。结合每一项目的授课情况进行相应的考核。理论考试试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及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试卷作出正确解答。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各类蔬菜栽培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能考核要与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真正把知识融入到生产实践中去。考核的形式包括识别类、口述类和操作类等。

终结性考核包括专项调查报告和某一种蔬菜大面积栽培方案的设计。调查报告是通过实地调查让学习者深入蔬菜生产第一线,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专业思想。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联系群众、了解生产,将所学习的理论应用于生产,提高实践技能,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理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项调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要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实地调查1~2个点,数据要真实可靠);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3~5篇(近5年发表的),介绍所选题目的背景情况,说明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等;篇幅应不少于2000字;定稿的调查报告一律用统一的稿纸誊写,用统一的封面装订。从开学至第10周确定专项调查报告的选题。从第10周开始至第13周完成文献调研(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取得数据,完成专项调查报告。教师从调查报告的工作量(学时数、字数等)、质量(文字、内容、结构、形式等)情况及其实用价值、独立完成调查报告的情况、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调查报告的表现(科学的态度、刻苦的精神等)等几方面来评价调查报告,占终结性考核的15%。某一种蔬菜大面积栽培方案的设计,其目的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因地制宜地设计高产高效优质的栽培可行性方案,学生要通过选址、地形地貌的分析、消费习惯与市场需求分析、资金投入预算、劳动力与农用物质成本、效益分析等,考核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并手绘栽培简图及简要描述栽培情况。

(三)考试内容力求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重在体现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构建素质较强、能力全面、就业面广的培养模式。考试内容是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改革后的考试内容很宽泛,既体现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反映其实际应用水平,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蔬菜栽培课程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增大实践考试的比例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全面检验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其认识到对蔬菜栽培技术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个人修养内涵的体现,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为走上工作职业岗位所做的准备。总之,考试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高职院校的考试改革就应该走得更远一点,更稳一些。

参考文献:

[1]陈杏禹主编.蔬菜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克强主编.蔬菜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主编.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4]赵国芳主编.国外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5-16.

课题成果: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上一篇:学具操作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教给方法,培养快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