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时间:2022-08-06 04:38:33

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现代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社会,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早已成为国际学术界与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国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本国教育实际,又与时俱进的提出了基础教育要坚持和实施“创新教育”的新理念。而音乐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内容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必然要求传统的音乐教育也随之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使音乐教育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渠道。因此,音乐创新教育其实就是要恰当地将音乐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一、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前提:正确理解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是伴随现代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新名词,究竟什么是创新教育,理论界至今尚没有给出一个完全统一的、被公认的定义。在教育工作的实际领域,往往都是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有自己独自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而只有正确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含义才能解决“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可行性问题,从而恰当地将音乐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即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笔者认为,以下三点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的。

首先,要正确理解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人认为搞创新教育就是意味着全盘放弃了素质教育,是要用创新教育取代素质教育。其实,这种看法大错特错。创新教育的提出不是另搞一套,另起炉灶,而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而提出的。有专家指出,从某个角度来讲,可以认为创新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因此,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可以把创新教育看作是素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而今又要把这一成果切实应用到素质教育实践中去。

其次,要把握创新教育的核心思想。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目前还不能作出完整的回答,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但无庸置疑,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思想。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讲,创新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有一些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对“创新”有着不恰当的理解,比如,有人把创新看作是发明创造,认为只有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才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惟一途径,而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完全错误的。 事实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学科密切协调,需要各科任课教师全员参与,音乐教师当然不能例外。

再次,要理解音乐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区别和联系。音乐教育与创新教育这两个概念绝不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关系,二者只是从不同角度去描述教育。音乐教育是指以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而创新教育则是从教育应该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的角度去描述教育,即前面所讲的教育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因此,音乐教育与创新教育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音乐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又应该是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即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二、音乐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两个基本结合点: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决定创新能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是音乐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两个基本结合点。

1.音乐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胆识以及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我们的学生普遍还缺乏创新的胆识。其实这胆识孩子们本来是有的,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胆识就在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比如说:幼儿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见新奇的玩具一定会拆开来看个究竟,然后再随意地东拼西凑,哪怕那是家长花几百大元新买的遥控电动玩具也照拆不误。碰到这种情况,恐怕很少有家长为之拍手叫好,而让孩子尝点皮肉之苦的做法,倒是司空见惯。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学校里。孩子们进了音乐室就喜欢摆弄陈列在教室里的乐器,他们从自己胡乱“制造”出的嘈杂音响中获得无限乐趣。在国外,老师会用赞赏的眼神鼓励学生们的“胡作非为”。而在中国,这种“不轨”之举一旦被老师发现,照例会遭到一通臭骂。可想而知,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也就随着老师的臭骂声飞到了九霄云外。由此而造成的对学生的伤害还只是浅层的。有极少数教师以粗暴的态度嘲讽、训斥那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从而彻底、干净地摘了学生的“胆”,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当你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应该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新世纪的中国培养出一群“虎”,而不是一群“羔羊”。

2.音乐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全过程就是不断实践、不断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作曲家创作出一部作品是一度创作,表演艺术家的演唱、演奏是二度创作,欣赏者的欣赏和感知过程则是三度创作的过程。在这三个审美活动环节中,审美主体既要借助于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要强动联想、想象等手段,从而形成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思索,使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其实,所谓的创新,就是求新、求异,由已知导向未知,不断发现新事物,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离开了发散思维也就无新可言了。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之一正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流畅、变通、独特。它需要离开问题的中心,然后向四面散开,以便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当中,它不受现成知识的制约,也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而需要不断发现、不断探试、不断补充。从而提高新的认识和见解。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在创作、表演或欣赏的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启迪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律动、节奏训练、即兴演唱、演奏等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众所周知,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长期听辨、视唱和视奏的过程,从一个音到和弦,从一个声部,从简单的旋律到复杂的织体,无论在音的高低、强弱、力度、音色等方面都会受到反复的重力,为听觉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是大裨益的,其扩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让我们来看看在学习音乐具体过程中是怎样训练扩散思维的。以齐唱与合唱训练为例,在集体歌唱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要练习自己所承担的声部,也要兼顾其它声部,同时还要听好伴奏和总体音响效果,眼睛还要看指挥,并随着指挥的动作去随时调整自己的声音强弱与速度,从而使音乐表现得到充分发挥。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受现成书本知识的制约,也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而需要不断探求、不断补之、不断创新,正因为如此,同一部音乐作品(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歌唱者演唱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原因就在这里。其它如器乐教学,音乐欣赏等无不是这样。随着音乐学习的进程,学生的扩散思维都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久而久之,创造性思维便逐步形成和稳定。

其实,音乐艺术的这种作用并非今人所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有“心之官则思”之说。思,就是思维,它是客观事物通过听觉或视觉等感知器官在头脑中引起的一种心理活动。而感觉和知觉是思维的直接基础。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无论听觉、视觉都要促使人脑进行紧张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即促使“心之官”去思、多思。尤其在演奏和欣赏多声部乐曲时,“心之官”稍有疏忽就会出差错,而正由于多思,“心之官”也就灵起来了。人的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中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同他热爱音乐分不开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科学上的发现,往往是从音乐的启发得来的。”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过:“美育者,与智育者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这里所说的美育显然是包括音乐在内的,其意思是说美育对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颇有作用的。这里的作用其实就是指美育过程中创造思维的作用。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过去,我们虽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把音乐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明确提出来。在我们当前大力倡导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从科学的高度加以研究,使音乐教育能更好地为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上一篇:感悟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 下一篇:熟中求巧显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