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学中的概念教学

时间:2022-08-06 01:13:05

浅谈初中生物学中的概念教学

摘 要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对50个生物学的重要概念的描述,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笔者就此谈谈在概念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内容要求、教学建议等部分有重要的改进和提升,展示了理科课程“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和“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高度关注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构建的对接,在凸显生物学重要概念传递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奠定了课程层面的基石。在修订后的课标中增加了对50个生物学的重要概念的描述,这些描述以概念内涵的形式出现,充分考虑了该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是对原有内容标准中教学重点的标注和说明。例如,课标指出“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是教师在第四主题中要教给学生的重要概念。因此教师们应认真研读修订后课标中对重要概念的描述和对概念教学的建议,在教学中重视概念教学。基于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针对如何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谈几点看法。

1 校正日常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物学概念,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由于青少年特别是城市的学生生活空间有限,缺乏对复杂的生物学现象的观察、实验以及成人的错误指导,使得学生所形成的生物学概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性,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学生经常把的头状花序当做是一朵花,把玉米粒、小麦粒都称为种子,将蜘蛛、蜈蚣、苍蝇等统称为昆虫,将生态学中的“消费者”等同于生活中的“消费者”,在科学表述时将鸡卵中的卵黄、卵白称为蛋黄、蛋清,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在日常教学应注意纠正不科学的称呼,并以日常概念为基础,经过过滤提纯,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在进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学时,应注意果实和种子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了解由于小麦和玉米的果皮和种皮愈合在一起,所以它们应属于果实;在进行“节肢动物”教学时,应比较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知道蜘蛛、蜈蚣、苍蝇同属于节肢动物,但不都是昆虫等等。

2 举一反三,把握概念内涵

生物学中有很多概念在生理过程或表观现象上极为相似,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例如“反射”和“应激性”——反射是指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应激性是指生物对刺激发生的反应。教师在讲解反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举出各种神经调节的例子,如手遇到烫杯子时迅速缩回、“红灯停、绿灯行”、眨眼反射等,然后归纳其共同点,推出反射的概念。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人触摸含羞草时其叶柄会下垂、叶片合拢,这是否属于反射?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避开有害刺激,这又是否属于反射呢?从而使学生注意到概念中的各种限定词“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等,明确反射是只有具备神经系统的人和动物才具有的,这和植物及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应激性是有区别的,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辨析生物学概念的内涵。

3 去同求异,在比较中巩固概念

有些生物学概念由于表达概念的词语基本相同或内容上有共同之处,使学生极易混淆,如呼吸作用、呼吸运动和呼吸。

呼吸作用是指有氧条件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其公示表示如下: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运动是指由于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等)的收缩和舒张而使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其过程表示如下:

肋间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吸气;

肋间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呼气。

呼吸则是在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宏观气体交换过程,其过程如图1所示。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其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因此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运用对比法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培养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又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学生也很容易混淆,还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表1)。

4 运用概念图,形成知识体系

我国学者裴新宁提出:“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其强大的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时概念、名词数量众多,学生易混乱,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运用概念图则可将知识结构中的陈述性知识构建成完整的概念体系,让学生能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全面理解教材内容,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如“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概念较多,如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灰质、白质等等,学生极易思维混乱,运用概念图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神经系统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5 理论联系实际,体会和运用概念

自然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源于自然,是对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抽象总结,反过来又可以被运用于实践,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概念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并掌握概念。例如在讲述尿液的形成过程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尿检?如果某人在尿检时发现尿液中含有血细胞或蛋白质,是怎么回事?如果发现葡萄糖呢,又是怎么回事?在讲述血管的概念及特征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受伤时的出血情况、所损伤的血管及处理办法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学生逐渐养成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来解释生物学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生物素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生物素养,这也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概念,能从不同的视角入手,选择适合的方式对生物概念进行有效教学。只有教师更好地引导和阐述概念,学生才能很好地比较和区别不同的概念,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周新民.浅谈生物学知识中的概念教学[J].中学生物学,2003(01):9—11.

[2] 赵新鹏.几组易混概念辨析[J].中学生物教学,2004(04):57.

[3] 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J].中学生物教学,2003(10):20—21.

上一篇: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点滴 下一篇:浅析TD—SCDMA系统内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