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型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状况探究

时间:2022-08-06 04:26:19

美国小型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状况探究

【摘要】

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信用评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资金的供给者与资金的需求者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等,导致了资金供给者难以对资金需求者的实际偿还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信息搜索成本、筛选成本和分析成本都相对较高。所以信用评级机构的出现,给予了资金供给者判断风险的方向,让资金供给者,将双方缺失的信息进行弥补,实现了对信用评价与风险等级评估的专业化与客观化操作。本文主要研究美国的信用评价体系,从而促进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相关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

信用评级;评价体系;美国;中国

一、引言

作为整个市场的经济基础,信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没用的信用基础市场经济是残缺的。而只要信用存在,就可以用数对其进行衡量,从而给予市场对信用的一个客观评价标准。所以信用评级公司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利用信用的评级,资金供求双方可以有个客观的参照标准,从而减少信息的不对等性,加快资金流动与融通的速率,量化信用风险从而对金融产品定价。而且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速率与规模都在增加,而国外市场的信息更加稀少、市场更加陌生,所以对世界级的信用评级公司的需求也在逐日的增加。从目前的国际惯例来看,所有的国家和企业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中来,就必须经过两家或者更多的评级机构对其评估。而得到的评估结果直接决定了他能融资的数量以及所要花费的成本。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信用体系最发达,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制度最健全,评估技术最成熟,市场化最完全、最公正的国家非美国莫属。美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是世界最前沿与尖端了。所以无论是其他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信用评级业务,都会向美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借鉴相关经验。

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资金融通的需求日益扩展,直接导致信用评级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时间不到30年,还属于一个年轻的行业。无论是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还是过程的科学性都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国内的评级行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美国相比较,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是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看。历经了剧烈震荡,甚至严重衰颓的全球股市与信贷市场,并没有从信用评级公司那里获得可靠的提前预警。相反,那些被人们追捧的国际大型评级公司,如标准普尔、穆迪以及惠誉却做出了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为,引来了世界范围内的热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在对信用评级的监管进行探讨。

二、信用评级的内涵与功能

信用评级指的是那些专门从事对信用进行量化与分级的金融机构或者部门。这些金融部门会利用专业的金融方法与工具,秉持客观公正的行业原则,对市场上存在的各个经济体以及各种金融工具完成承诺的能力进行详细地评定,并用系统的符号将其高低表示出来,以供投资者参考。学界一般认为信用评级针对的是违约风险,即按时履行经济责任的能力与可靠程度,而不是对其他类型的风险进行评定。所以,信用评级不是向投资者推荐合适的投资产品,而是对这些投资的对象提出专业级的参考意见,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但是并能代表这些评估结果就能完全用作投资决策的依据。

信用评级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量化信用风险,从而提高决策的效率。资金的供给者与资金的需求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而借贷利息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供给者未来按时还贷能力的高低,这就需要资金供给者在投资前对资金需求者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核实,并做出评估。但是一般的投资者缺乏专业的信息收集渠道与数据分析能力,所以难以有效的评估,导致定价策略存在缺陷,而这样造成的风险只能由投资者自己承担。二是为金融监管机构提供信息。在信用评级机构的帮助下,金融监管部门只需加强对评价较低的企业进行监管,而对于信用程度较高的企业可以适当的放松监管或者保护原来的水平就可以了。因此,金融市场管理的部门在监管过程中便可以做到更好地有的放矢,进而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并降低监管的成本。

三是可以使得债券的定价更加合理。因为债券的定价很大一部分决定因素是该公司的信用水平,所以对于评级较高的公司,大大减少融资成本,债券的价格也会上涨。四是促进市场提升效率,信用评级的出现,为市场的投资指明了方向。资金倾向于流动到高信用公司的债券或者股票中去,从而实现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美国小型信用评级公司的发展

信用评级行业最先诞生于美国,其前身是部分专门从事商业信用评价的出版社。最早的信用评级主要业务是对商业行为中的金融债务的还债能力进行评估,从而起到一个信息中介的职能,为投资者搜集并整合信息。从其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信用评级诞生于美国的“自由银行”时期。在当时,政府对整个银行也监管力度也在缩小,小银行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从而导致行业发展畸形,市场中充斥着诈骗。好景不长,没过几年,美国的银行业迎来了“大萧条”,大量的银行破产,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恐慌。恐慌的出现,使得人们越来越渴望专业人士对债务偿还能力进行评估,以减少信用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路易斯・塔班成立了第一家信用评级。此后美国债券市场在铁路产业的带动下蓬勃发展起来,带动了信用评级对债券的评估。

到了20世纪后半叶,美国面临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利率的经济问题,债券市场受到波及,随后引发了一次信用危机,部分被信用评级机构给予了高等级的公司也出现了破产的情况,因此市场开始选择性接受质量良好,准确度高,且客观公正的大机构的评估结果,从而信用评级开始走向更加专业化的道路,并开始向申请评估的债券发行者收取费用,因此小型信用评级公司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但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与随后的欧洲债务危机中,大型评级机构的弊端逐渐暴露,部分大型的信用评级机构与证券的发行人存在利益关系,其未能客观地提供信用评价报告,也未能及时地对危机的到来发出预警。而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依据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这些大型的信用评级机构,甚至有过度依赖之嫌。大型信用评级行业对市场垄断的本质逐渐暴露。为此,政府开始寻求新的监管策略,即搭建一个多层级的信用评级市场,打破大型评级机构对市场的垄断。为此政府调整了信用评级的监管框架,实施以行业自律协会为基础的准入机制,并结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为了进一步促进信用评级市场的开放并控制行业规模、稳定市场秩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是制定了关于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标准的监管,确定了准入登记的程序,为鼓励私人付费模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努力之下,部分小型信用评级机构通过了行业准入的条件,进一步显示出了政府对小型信用评级机构的鼓励。

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报告来看,在2008年到2013年中,整个信用评级行业的逆赫氏指数均值为2.82,充分说明了市场的垄断状态。而当2014年后,登记注册的小型信用评级机构超过了10家,垄断的态势开始有所缓解,大型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占有率从98%下降至了96%,大型信用评级机构的员工人数增长率为9.4%,与之相比,中小型信用评级机构的员工人数增长率高达43.8%,可见中小型信用评级市场正在火热发展。

从目前来看,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获得了准入资格的信用评级机构被市场认可的程度很高,并且这些评级机构的结果也具备权威性与客观性。这些小型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并且注重业务的质量。一方面,一些中小型评级机构有着鲜明的个性,利用独到的评级方法与工具,在特定的领域内开展业务,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例如贝氏评级公司,该公司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对保险公司的评级,并且在整个保险评级的市场中,占有率高达24%,业务量的增量速率也达到了1%每年,远超过了穆迪、杜邦等在相关领域的是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中小型评级公司还通过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施并购,以实现对市场的拓展,达到规模效应。如2010年,晨星评级收购了Real point公司,将自己的业务向金融产品突进,目前来看,已有300家以上的投资公司订阅了晨星的评级产品。

四、美国小型信用评级机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最早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起,并实施特许经营的模式,打上了行政垄断的烙印。在此后十几年里,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信用评级行业也得到了整顿,去除了行政垄断,实现了独立运营。目前在中国人民银行备案了信用评级机构有97家,例如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等。整个信用评级市场为三角结构,中小信用评级企业占到了大多数,主要业务范围涵盖了借款企业评级、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评级。主要的盈利模式也是采用了发行人付费的模式。

但是,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行业严重缺乏人才,不仅仅是存在着分析师专业素养低的状态,还存在着大量优质人才正在从信用评级行业向外流失的情况。其次是行业的影响力较弱,没有得到充分的市场信任。再次是整个行业存在着短视效应,追求短期利益,难以担负起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责任。最后,行业的自律性不强,缺乏一套行业标准,所以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用户体验较差。

因此,我国的中小型信用评级市场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在其监管体系的基础之上发展属于我国自身的市场体系。首先,监管部门应该鼓励中小型的信用评级机构完善自己产品的定价。其次,将市场进行细分,发展具有特色的评级业务,实现评级领域的专业化,鼓励中小型信用评级机构将自身的战略以行业为导向进行定位。最后,解决行业人员的流失问题,鼓励中小型信用评级机构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留住核心人才,并且加强员工的专业素养培训,从而组建起具有技术与能力的评级团队。

参考文献:

[1]马林影.金融危机中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分析及监管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武逸.美国信用评级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征信,2010(01)

[3]高汉.后金融危机时代的RMBS和CDO信用评级制度变革路径分析――以信用评级机构政府运营为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作者简介:

张巳蛟(1988.10-),浙江宁波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在职研究生,现供职于宁波亿人集团,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竞争加剧背景下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下一篇: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