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幸福

时间:2022-08-06 03:04:32

教师的专业幸福

“教师的专业幸福”区别于“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的状态。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精神幸福;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内生性的幸福;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关系性的幸福;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理解性的幸福;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创造性的幸福。

“教师的专业幸福”区别于“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是把教师作为一个具体而完整的人来看的,包括教师作为一般人的幸福,作为一种职业的幸福和教育活动主体的幸福,这种幸福是完整的,它涉及教师的全部生活和生命活动。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教育幸福,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的状态。按照一种“词典式顺序”,这种幸福必须排列在教师作为“人”的幸福和“职业”幸福之后,在满足前两者的基础上,才会有教师的专业幸福。如果前两者得不到满足,保障不了基本生存需要,教师的专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或者只能是宗教般的“虚幻幸福”。

幸福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满意是动态的,今日的满意会变成明日的不满意,从而又生出新的满意。因此,“真正的好生活应该是一种越来越好的生活,真正的幸福应该还原为生活得更好”。[1]教师的专业幸福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好生活,这种好生活就是“教育生命的一种诗意栖居”,使教师在教育中过一种“生活的状态”,体现到生命的自尊、自由、自觉、灵性和创造,教师专业幸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精神性、内生性、关系性与理解性、创造性。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精神幸福。教育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师生生命的交流、沟通和影响。不仅教育过程本身是精神性的,教育的结果也是精神性的,表现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作为学生精神生命的缔造者,其幸福建立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上,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恐怕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其“乐”的主要原因。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内生性的幸福。幸福之所以被作为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因为人是意义性存在,对意义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也是幸福区别于快乐的重要原因。人的幸福的动力在于人有精神追求和内在发展的需要,这种幸福就是一种内生性幸福或内源性幸福。有时候,没有物质生活的满足,只有精神和信仰的追求,如信仰宗教,也可以使人获得虚幻的幸福。虽然教师的幸福是一种全面真实的幸福,不过教师的专业幸福作为一种精神性幸福,源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一个人以内在的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就会增加。相反,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追求、碌碌无为,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厌倦、无聊、空虚。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关系性的幸福。教育劳动的成果必须建立在交流之上,必须通过对方才能肯定自身,这种幸福具有主体间的关系性。教师幸福的关系性,一方面说明了教师的幸福不是单方面的,它离不开学生的幸福。师生之间通过文化交往,从而相互欣赏,体验到一种友爱、仁慈、宽容的幸福。同时,学生的成功是教师劳动的产品,教师面对这种劳动产品,体验到一种结果的幸福。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师的幸福也是双面的,既有奉献学生的幸福,也有收获自己的幸福。以往的研究多认为,教师的幸福是为他的、给予的、奉献的而不是索取的,并以“春蚕”、“红烛”、“人梯”等比喻教师的伟大。如果只是这样,就容易把教师的幸福工具化,丧失了教师应有的内在生命价值的重要一维。教师的幸福还表现在创造性的教育劳动也为教师带来了内在的尊严和欢乐,实现了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不是“牺牲者”,教师的幸福不只是奉献,教师也是教育活动的“赢利者”,教师的幸福也在于他生命的自我发展。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理解性的幸福。教师幸福的理解性是教师幸福的精神性与关系性的自然延伸。教师的精神幸福只有在师生关系中获得,而师生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单纯的认知关系和情感的关系,它所投入的是全部的人格因素,是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双向理解。“在理解中,主体之间相互开放,是两个心灵的实实在在的相遇,在相遇中发生碰撞也发生融合,在碰撞中融合”[2]。教师的精神幸福不仅在理解中生成,也是一种理解性幸福。大批在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他们只所以没有放弃,可能仅仅因为学生的一个问候、一句感谢、一个拥抱、一个深深的鞠躬,而被感动,在理解中他们获得了丰裕的精神幸福。一个得不到理解的教师,纵然有丰厚的物质待遇,也难以体现做教师的乐趣。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创造性的幸福。创造性幸福,是具有创造性的或有所创造的生活的幸福,也就是取得了创造性成就的幸福。与创造性幸福相对的是非创造性幸福,也称为消费性幸福,它以消费别人的创造成果而获得的幸福。[3]表面看来,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别人的创造成果,教师并没有创造新的精神成果,教师的幸福只能是一种消费性幸福,不具有创造性。固然,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幸福具有一定的消费性,但从根本上看,这种理解的偏颇是把教师定位为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而不是一个“精神生命的缔造者”。从前者到后者,教师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教师的劳动是以知识而孕育鲜活的灵性生命,因生命的差异,而使教师的劳动无论在课程内容的重组,还是在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上,都必须表现出创造性。成功的教育是教师为每个学生精心打造的“艺术品”,它饱含着教师无限的创造。教师的创造性幸福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体现。

当然,如果没有满足前提的职业幸福,如经济待遇的提高,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不可能有专业的追求和专业的幸福。从整体上来说,随着教师待遇的逐步提高,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教师的幸福就逐步转化为专业幸福,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已不是影响教师幸福的主要因素,专业幸福的影响因素成为主要的问题。

注释:

[1]江畅.幸福之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3.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9.

[3]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我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故事 下一篇:2007中国教师情感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