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底长的啥样子

时间:2022-08-06 01:51:37

去年,一个名叫“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团体,宣布制成“孔子标准像”。因为说不出多少科学依据,现代的、主观想像的成分又显然太强,自然不可能“标准”,理所当然地立马被学术界所否定。不过,这件事也给学术界提出一些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到底长的啥模样?有没有相关历史记载?在传世诸多孔子像中,有没有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哪几幅大体可以相信?

汉魏以前有关孔子体貌的文字资料

2000多年来,研究孔子学说和行迹的论著之多,“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恐怕只能用“难以数计”来表述了,却惟独不见对孔子体貌作系统详尽研究者。因此,就有学者说,有关孔子体貌的史料实在太少。其实不然,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汉魏以前有不少典籍,对孔子的长相、身材、力气以及仪容、风度、气质,都作了记载,资料之多,描述之细,没有任何一位古圣先贤能与之相比。

为证明此言不虚,本文不避抄书、重复和哕嗦之嫌,大体以典籍成书时间先后为序,分类对这些资料中较典型的部分稍加罗列。

(一)直接记叙、描述孔子体貌特征者:

1、《墨子》。目前能见到的记载孔子体貌的典籍,以《墨子》为最早。其《非儒下》记:鲁相季孙氏同鲁君发生矛盾,想逃出京城,但城门紧闭,孔子为其“抉植”――撬开城门,帮季孙氏逃走。可见孔子身体之强壮,力气之巨大,绝无“手无缚鸡之力”的“标准”书生相。

2、《庄子》。其《外物》记:楚国隐士老莱子的弟子外出打柴,回来告诉老莱子,说路上遇见一个人,“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上身长,下身短,伸颈驼背,耳朵后翻,却顾盼自雄,一副心系天下的样子。是谁呀?相貌、神态这么奇怪!老莱子说,是孔丘啊。你把他给我叫来。孔子来见,老莱子对孔子说:“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孔丘啊,去掉你身上的傲气和脸上的机智,就可以成为君子了。为啥总要背着骄矜自是的包袱呢?

这里集中而突出地描述了孔子体貌的缺憾,即孔子身材和长相之丑。若上身长于下身,则属身材比例失调,不好看了,这是孔子一丑;背驼颈伸,又一丑;耳廓后翻,自然又属一丑,是为三丑。眼亮神旺,在一般人应算一美,但配之以前面三丑,则会让人觉得不大协调,有一种丑人作怪、丑人特意做作之嫌(老莱子对孔子的建议,即是针对这个问题),所以也属一丑,可谓四丑。这种长相,让人乍一看,自然难生好感。

3、《荀子》。其《非相》一则曰:“仲尼长”,指孔子个子高。一则曰:“仲尼之状,面如蒙。”“蒙供”,当时用于出丧和驱鬼的傩舞面具,披头散发,形象凶恶。孔子的面相,实在有点吓人。

4、《吕氏春秋》。其《慎大览・慎大》记:“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说孔子的力气大得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但孔子为人重德不重力,不愿以力大显耀自己。

5、《韩诗外传》。其第九卷第十八章记:卫国人姑布子卿擅长看相,给孔子看相后,把结论告诉子贡,说孔子的面相“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脑袋像帝尧,眼睛像帝舜,脖项像大禹,嘴巴像尧舜时代的名臣皋陶。身材则是“高肩弱脊”,两肩高耸,脊背瘦弱,腰围只有1尺4寸,背驼得很厉害。尧的脑袋,据后面将要谈到的曹魏王肃《孔子家语》,属智慧型。大禹的脖项,今天已无从得知是美是丑;舜的眼睛,据《史记・项羽本纪》,是双眼仁,大而明锐,当属美目;皋陶的嘴巴,据下文,如同“喙”,就是我们今天陕南、四川一带方言说的“暴牙齿”,即门牙外露,嘴巴显得有点过长。这样的面相配上驼背瘦腰,自是不大好看,所以子贡听了不禁“吁然”,叹息发愁。姑布子卿安慰子贡:“子何患焉?污面而不恶,喙而不藉,远而望之,羸乎若丧家之狗。”说孔子脸虽然黑却并不太丑,嘴虽然长却并不太长,只是神态憔悴,有些失意落魄而已。真是越描越黑!既如此这般,子贡能不“吁然”吗?

6、《淮南子》。其《主术训》记:“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狡兔,力拓城关,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教道,以成素王,事亦鲜矣。”《道应训》又记:“孔子劲托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孟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勇士,气慑猛兽,力能举鼎,孔子的力量和勇气却远远超过孟贲,能举起城门,能追上并踩住兔子。

从《墨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三书所记,可以看出,孔子力气之大,身体之壮,在春秋和秦汉之际非常有名,长久地震撼般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7、《史记》。其《孔子世家》有好几处具体而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体貌。

一则曰: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唐・司马贞《索隐》:“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孔子的体貌可谓先天不足,娘肚子里缺钙,生下来头顶呈凹形,这正像当时写的“丘”字,“四方高,中央下”(见《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释“丘”),父母因此给他取名叫“丘”。

二则曰:孔子“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在概叙孔子14年奔波经历时,特意点出孔子身高,且准确、具体,并记下了列国人众对孔子这种特高身材所产生的惊异。周代的一尺,约合0.1991米。孔子身高1.911米,这在今天也是少见的高个了。《史记・孔子世家》篇末附记了孔子13代后人,300年间,只有一人身高再次达到9尺6寸,可见孔子的身高,在周、秦、汉之际实属罕见。

三则曰:在郑国人眼中,孔子“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与前引《庄子》、《韩诗外传》大同小异,说明上述孔子体貌确为实录。

四则曰:孔子玄思冥想中的周文王,“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脸色黑黑的,个子高高的,目光炯炯,高视远望。孔子曾比较夏商周三代礼乐制度,十分赞赏周制,曰:“吾从周。”终生以复兴文王、周公所制礼乐为己任,感叹:“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认为自己就是周文王在当代的礼乐代表。他这里想像的周文王,不正是他孔子自己吗?那么,肤黑、个高、眼睛大而明锐,无疑就是孔子体貌的主要特征了。

8、《论衡》。其《骨相》记:“孔子反羽。”这里的“羽”,即宇;“反羽”,即“反宇”(《汉语大字典》释“羽”)。所谓“孔子反羽”,即孔子的头顶如同倒个儿的房盖,中间低,四周高。

9、《孔子家语》。其《困誓》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如丧家之犬。”孔子的身高,头、颈、肩的形状,上下身的比例,落魄的神态,均同《史记》等所记,再次

说明孔子在这些方面的体貌特征,各种典籍记述完全一致。又用“河目隆颡”四字,对孔子的眼睛、额头作了可视性极强的描述。“河目”,上下眼眶平正而长;“隆颡”,脑门高突。

其《辨乐解》记孔子想像中的周文王的体貌、神态,与《史记》同,也是“近而黑,颀然而长,旷如望羊”,脸色黑黑,个子高高,目光远望,与孔子一样。

上引各种书,对孔子的态度大体分属两派。《墨子》、《庄子》、《荀子》,对孔子为人和学说多有讥讽和批判,在记述孔子体貌时,出发点和用语均含嘲讽。《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子》、《史记》、《论衡》、《孔子家语》,记述孔子体貌时,隐含颂扬和辩护。但具体记述,两派却基本一致,少有抵牾,说明两派所记,除个别细节值得推敲外(如《韩诗外传》说孔子腰围仅1尺4寸,连今天的1市尺都不到,显系版本错误),都基本属实,可以相信。

(二)间接记叙、描述孔子体貌特征者:

1、《左传》。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随军攻城,先头部队刚攻进城,守城敌军即放下城上悬门,意欲隔断攻城军,瓮中捉鳖,将刚进城的部队关在城中消灭掉。千钧一发,正当城门下落之时,叔梁纥挺身“抉之,以出门者”,高举城门,让自己的部队从城中撤出。襄公十七年,叔梁纥“帅甲车三百,宵犯齐师”,包围鲁军的齐军只好撤围而去。《左传》这两则史料,可谓从基因这个角度,证明孔子身强力壮,貌似武夫,是“其来有自”――他是大力神勇,威震一世的虎将之子呵!孔子的“力拓城关”,不正是叔梁纥威猛的再现吗?

2、《论语》。既记了孔子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又记了孔子有关色与德的连声喟叹。一则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阳货》)再则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三则曰:“不有祝之佞与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据《左传》,南子是个有“淫”名的女人,正狂热地宠爱着著名的美男宋朝,而且闹得沸沸扬扬,举国尽知。按理,正派学人对这样的女人应避之惟恐不及,但孔子为了求得一用,以实现政治抱负,不顾子路的反对,还是去拜见了南子,结果却并未受到青睐,遂感叹女人和小人一样不好相处,近不得,远不得。卫灵公爱南子的女色,南子爱宋朝的男色,都是好色轻德之徒。看来,在这样的国家,如果没有祝舵那样的善于讨好人的口才,没有宋朝那样的招人喜欢的美貌,是得不到重用了,只有碰壁了。诚如朱熹于此所注:“言衰世好谀悦色,非此难免。盖伤之也。”《论语》的这几条资料,虽然没有直接描述孔子的体貌,却有力地证实了孔子之“色”,确乎不美。

3、《庄子》。其《则阳》记:孔子到楚国去,途中借宿在一个卖浆的人家里,这家的邻居全家――丈夫、妻子以及男女奴仆全都爬上房顶看他们。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感到莫名其妙,我们有啥好看的?就问孔子:“这伙人挤在一起干什么呀?”孔子说,这是些隐士。子路心想,隐士?这不正是我们的同道吗。就要去把这些人请过来与孔子相见。孔子不让子路去,他说,人家对我们“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连我们的声音都不愿听到,哪里还愿亲眼看到我们的容貌呢?你还没过去,他们就已走了。子路不信。“往视之,其室虚矣。”子路过去一看,果然房子里已空无一人。这些人其实是拿孔子看稀奇,所以一听说子路要过去找他们,自知对不起人,赶快全都躲走了。孔子心里很明白人家是拿他看稀奇,只不过不好对子路挑明,所以当子路问他那些人在干什么,孔子只好答非所问地说这些人是隐士。《庄子》里的这条资料,旁证了本文第一部分所引《史记》的一条记述:孔子奔波于列国时,“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当然,人们对孔子体貌“异之”的,不仅是其特高的身材,还包括那有点丑、有点怪的长相。

其《盗跖》记:孔子游说盗跖,说“天下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而盗跖正是如此,高高大大,美貌无比,“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这则资料可以旁证两个事实,一则当时确实崇尚高大俊美;二则“身长八尺二寸”,不到1.634米,即被视为高大,孔子身长九尺六寸,1.911米,比盗跖高了将近30厘米,当然要被人们“异之”了。

4、《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最痛恨以色事人,但他恨什么却偏来什么,“色”给孔子带来的不幸可谓是接踵而至。因政见不合,也因鲁国君主和执政权臣好女色而荒政事,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谋发展。第一站到卫国,住了十个月,遭谗,又离开卫国,“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因长相像匡地人的仇人阳虎,被误认作阳虎,围困搜捕五天。不信乱力怪神不谈命,一贯主张“未知生,焉知死”,一般不言“死”字的孔子,也因内心被自己倒霉长相的无比倒霉深深刺痛,而想到死而言及死了,且不仅想到自己的死,进而想到爱徒颜渊的死;不仅想到自然生命的终结,进而想到政治生命、学术生命的终结。

好不容易离开匡地,回到卫国都城,这因相貌带来的倒霉事才过去一多月,在被南子接见时,又因相貌不美招人嫌,不得重用。“子见南子”的故事,《孔子世家》写得相当生动。先是南子慕孔子大名,又不见孔子主动求见,于是派人要挟孔子,说是各国来的人要想同国君套近乎,都得先拜见夫人,我们夫人要见你。孔子推托再三,不得已只好去拜见南子,而且十分恭敬尽礼。南子也以礼作答,而且收拾打扮得十分齐整,“自帏中再拜,环骊玉声谬然。”显然,南子对孔子有很高的期望值。但结果怎样呢?等了一多月,卫灵公才召见孔子,却让孔子坐的车跟在自己和南子坐的车子后面,“招摇”而过闹市。这就是明确告诉孔子:好色的南子不喜欢孔子,好色的卫灵公因此也不会重用孔子。孔子气得大发牢骚:“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再次离开卫国。

《史记》的这些记述,同前引《论语》一样,清楚地旁证了孔子体貌的生理缺憾。

5、《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叔梁纥“身长十尺”,1.991米,比孔子还高四寸(8厘米)。而且“武力绝伦”,“性严”。可旁证孔子个子特高、威猛有力、面相粗莽的遗传基因。

《本姓解》还记了一位齐国史官拜见孔子的故事。“齐太史子舆适鲁,见孔子。孔子与之言道,子舆悦,日:吾鄙人也。闻子之名,不睹子之形久矣。而求知之宝贵也,乃今而后知泰山之为高,渊海之为大。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道德不加于民,而将垂宝以遗后世……”此孔子晚

年事。齐太史久仰孔子道德学问,欲一睹其貌。既见之,却惟盛赞早已熟知的孔子道德之崇高,知识之渊深,独于极想一见的孔子之貌不置一词,又深叹其“不逢明王”而不得用于世,这与孔子自悲无容无佞无法行道完全一致,是齐太史也觉得孔子其貌不扬也。

(三)记叙、描述孔子仪容、风度、气质者:

1、《论语》。有两条直接描绘了孔子的仪容、风度和气质。

一则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这正是孔子高大、粗壮,有如武士的体貌,加上满腹礼乐诗书,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给人的印象:温和中蕴含着峻厉,威严却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一则记子夏谈君子给人的感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子张》)朱熹于此注曰:“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之和。”这里的“君子”,即孔子。一般外表伟岸,胸怀慈悲的长者,给人的感觉都是如此:乍一看,十分威严,甚至有点冰冷可怕;一接触,就感到温和可亲,如沐春风。

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风度、气质,正是孔子作为一个真正的仁人君子所本能具备的。“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在孔子看来,平和而不傲慢,刚强、坚毅,朴厚、寡言,仁人君子为人处世,就该如此。孔子答子张,认为君子应当“色思温,貌思恭”;应该“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具体表现为:“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尧曰》)衣冠整齐,目光端正严肃,宁肯让人望而生畏,也不以巧言佞色取悦于人,“巧言令色鲜于仁!”(《学而》)子夏问《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句意,孔子答以必须先有仁德,然后方能谈美丽与否。子禽问子贡:“孔子每到一国,都能参与其政,夫子是怎样得到这种待遇的?”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别人以美色和奉承求取政治待遇,孔子与此不同,以正当的态度和本色的气度、风度求取,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堂堂正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无貌,可用佞,但孔子却本能地坚持自己的操守,坚持给人以仁者应有的印象,决不为讨好谁而做一丝一毫的变化。

2、《韩诗外传》卷六第十五章:“孔子曰: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勇力不足惮也,族姓不足称也,宗祖不足道也。然而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在孔子眼中,内在素养方是根本,外在的东西,诸如家世的显赫,体魄的壮伟,容貌的美好,都算不了什么,惟知识和学问,才是真正有用的,可以赖之骄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孔子气质的高雅,正是源于这样的学养。

(四)综合上述三方面文字资料,可知孔子的体貌:

一、头部:凹顶,突额;眼睛大而有神,深蕴高远之志;耳轮大而后翻;暴牙,长嘴;面黑,貌恶。

二、身材:个高,背驼;长上,短下;粗壮有力,如同莽汉武夫。

三、仪容:威严而慈祥。

四、风度:宏毅而儒雅。

五、气质:朴厚而高贵。目前所见孔子像举例。

最早,似为《中国通史图说》(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收录的孔子及其夫人楷木雕像,传为子贞手雕。孔子面相,如同旧时土地庙中的土地公公,似不足为据。

山东嘉祥武氏祠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孔子头戴高冠,身着长袍,双手捧着见面礼――一只野鸡,恭敬地拜见老子。传世汉代画像石上的人物,面部只见轮廓,难见细节,孔子长相如何,无从得知。

最有名者两幅:

1、唐・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突额,粗眉;大眼,大耳,大鼻;阔嘴,浓髯;身材粗壮厚实;神态慈祥谦恭,威严内蕴,颇符汉魏以前典籍有关记述。

2、南宋・马远《孔子像》,额头大而前凸,整个面部如同悬崖凹壁;眼睛小,目光呆滞;鼻梁塌,鼻头大;胡须稀疏且短;身材纤细瘦弱,背微驼而无力;――丑陋,猥琐,一副乡间或街坊糟老头相。马远位列南宋画坛四大家,山水、人物都擅长,这幅《孔子像》,既毫无历史依据,又大有悖于国人对孔子1700多年的圣化和神化,如此糟践孔子,不知马画家是何用心?莫非久矣不得红包,一时毛延寿阴魂附体,误拿孔圣当王昭君煞气?

明、清人都作有连环画形式的《圣迹图》。其中明人《孔子燕居像》,面部、身材,大体上与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接近。面部丰满坚毅,眉粗眼大,目光明亮,大鼻,阔嘴,微露两齿,身材粗壮,饱蕴力度。惟胡须为粗茂的三绺须,与吴略异。整个看来,绝对不美,但也不丑;绝对不像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读书人,而更像武将,更像粗人;镇定沉稳,正气堂堂,仁厚而威武,善良而不可犯。笔者觉得,这是目前传世众多孔子画像中,最接近汉魏以前典籍所载孔子体貌的一幅。当然,出于对孔子的崇仰,没有如实地画出孔子长相的丑,与历史真实略有距离。但不比不知道,把所有传世的孔子画像放在一起比一比,倘若头脑里没有任何先入之见,没有对名人的敬畏和对民间、无名氏作品的卑视,只拿汉魏以前典籍所载孔子体貌作评判标准,这幅画的价值就出来了。

曲阜孔庙有明人作《孔子为司寇图》,方面大耳,粗眉环眼,直鼻阔嘴,厚唇露齿,方颏浓髯,威严慑人,有如阎君。显然是根据想像作画,将公正、威严的法官、圣人等理想因素综合而成,美化成分太多。但威严有力,毫无世俗所谓文人应有的斯文气和仁者圣者应有的大智若愚相,远文近武,却很符合典籍所记,其凛然威猛,颇近《荀子・非相》所说,“面如蒙供”。

清人作《大成至圣文宣王》,显系模仿明人《孔子燕居像》,但目光、气质、神韵差之远矣!

这样看来,若一定要确定一张“孔子标准像”,在没有更符合典籍所记的作品之前,非明人《孔子燕居像》莫属,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也算差强人意,或可备选。任何人、任何团体想要制作“孔子标准像”,正确途径只有一条: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搞美化、圣化、神化,也不搞丑化、漫画化,丑就丑、莽就莽,是咋样就是咋样,严格按照汉魏以前典籍有关文字资料构思和落笔,制成以后,还应与明人《孔子燕居像》以及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作比较,比其更符合典籍所记,方算成功,若与之差不多,或甚至不如,则为败笔,理应毁而弃之,不得强行推广。目前,既然新的佳作尚未问世,那就仍应尊用明人《孔子燕居像》,或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据《光明日报》2007年4月5日报道,山东无棣县海洋贝瓷工艺盘上雕刻的孔子像,就是采用的明人《孔子燕居像》,这态度无疑是严谨而科学的。

上一篇: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当时服饰的影响 下一篇:现代“孝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