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体验.探究.传承

时间:2022-08-06 12:24:40

去年10月,在杭州市采荷二小举行了浙江省地方课程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笔者听取了12节来自各个大市选送的优质课,从中感悟到,地方课程教学中要把握好“四要素”,让浓浓的地方文化散逸在40分钟时间里,延续在更多的时间里。

一、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第一要素:渗透地方文化

12位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带着自己家乡的特有文化,在40分钟时间里,和学生们一起,开始诱人的地方文化之旅:有的老师与学生们聊起杭州“西泠印社”百年的辉煌;有的老师用手当桨,摇起船橹,走进了嘉兴的“南湖船文化”;有的老师带着学生们领略了湖州的湖笔、江南的丝绸的风采;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们认识丽水的青田石雕,惊叹于石雕的唯妙唯肖……执教的每一位老师,都充分挖掘了浙江浓郁的地方文化,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引领学生走进浙江。每位老师都以精妙的教学设计,灵动的课堂生成,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打造了师生和谐共鸣的开心课堂,在课堂中渗透了浓浓的地方文化,“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让听课者开阔了视野,更让学生们兴趣盎然。

你瞧,在《江南戏曲奇葩——越剧》的课堂上,课伊始,绍兴嵊州的周老师就带着四年级的学生走进越剧大观园,试着了解有关越剧的知识:把自己家乡的“嵊州市越剧博物馆”推荐给学生们,并带着学生们走进第一个展厅,通过看图片的形式了解越剧发源地绍兴嵊县和越剧以前的舞台——两个稻桶加一块木板,还聆听了最原始的越剧声,其中伴有“的的的,笃笃笃”的伴奏乐,那自然就是“的笃”班称呼的来由了。然后,周老师又拿来了两种乐器——笃鼓和尺板,让学生来敲一敲,感受越剧“的笃”的地方味道。随后,周老师和学生们走入第二个展厅,一起欣赏越剧选段《梁山伯与祝英台》,此间,周老师不露痕迹地向学生们渗透了越剧装扮、角色行当等,学生们也明白了小生的扇子、小旦的兰花指与水袖的不同情感表达。学生被浓浓的越剧文化所吸引,在课堂上兴趣高昂、跃跃欲试。

每一堂课,授课老师都渗透了浓浓的浙江地方文化,“含辞未吐,气若幽兰”,那样真切,又那样自然。

二、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第二要素:体验地方文化

地方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每位执教的老师在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提供了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或通过学生自主搜集,以录像、图片、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有一个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这么说,体验,让地方课程课堂精彩纷呈。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中,舟山的朱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跳起了一支济公拦火神的跳蚤舞,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走,逛四季青去》,杭州的王老师以展示调查收获的形式,以图片、图表、采访等,引领学生们真正认识四季青服装市场的与众不同,并以时装秀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四季青服装市场的喜爱,也激发了所有听课教师逛四季青市场的愿望。

嘉兴的董老师执教的《四大名湖—南湖船文化》,更是让学生们体验着,快乐着,充实着。董老师带着学生们以赏荷花灯为线索,把全班分成两个小组,仿佛是两艘船上的游人。他们欢快地摇起了船橹,时快时慢,向着“湖中央”前行。时不时的两艘船上的船娘唱起了悠扬的船歌,学生们也饶有兴趣地学唱起了船歌。随后,还采用“这边唱来那边和”的方式,“两艘船”上,杭州的学生们热情地唱起了嘉兴地道的船歌来“东南风吹来暖洋洋,烟雨楼么造在湖中央。四周呀都是新菱塘,哎,出出进进有船行……”多有意思呀!

每一个课堂,执教老师都重体验,以实践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悟,真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欲让孩子“尽开颜”。

三、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第三要素:探究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而且在世界的变迁、社会的演进和嬗变中,也昭示着某种现代精神和当代意识。因此,在地方课程课中,老师们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的意识,并带着学生们挖掘地方文化的精彩之处,让地方文化这朵独具芬芳的奇葩绽放在学生心头。

朱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让学生们通过阅读书本上的资料,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民间歌舞,了解民间舞蹈的特点。又通过欣赏视频,对余杭的滚灯热闹喜庆、长兴的百叶龙制作繁杂绚丽多彩、浦江的板凳龙气势恢弘、舟山的跳蚤舞生动活泼等进行了探究。《江南丝绸》这一课,温州的陈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探究了一回丝绸制作过程,并通过了解丝绸的历史文化、展示丝绸制品等,感受杭州丝绸的历史悠久、质地优良。课结束时,老师还留给学生们一道养蚕做一把丝扇的探究题:做好一个骨架,绑上丝线,让蚕宝宝在上边吐丝。真能成一把丝扇吗?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丽水的袁老师在执教《青田石雕》的时候,向学生们介绍了丽水的特产,竞猜丽水三宝之一的“江山多娇”的价格——130万,孩子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如此价值不菲的石雕,自然勾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再通过看世界地图,了解青田石雕的外销路线,慨叹青田石雕的形态逼真,玲珑剔透,精、细、美、奇、真,犹如在石头上绣花,怪不得远销海外呢。随后,袁老师又引导学生看图,明白青田石雕“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雕刻技巧,造就了琳琅满目的青田石雕作品。这一路探究,学生惊讶于石雕的精美细腻,惊讶于雕刻技巧的灵活细致,惊讶于石雕的价值连城。惊讶之余,更多的还是继续探究,让青田石雕能走得更远。

这样朴实的课堂,因学生们的不断探究,彰显了地方文化的无穷魅力,真可谓是探究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四、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第四要素:传承地方文化

地方课程要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加强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课程内容拓展,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激发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并激发传承地方文化的热忱。

在12节课中,经过40分钟的文化探究之旅,每节课都让学生们的心中涌动着兴奋和喜悦。“湖笔甲天下”,挥毫时,就会清晰地记起这份荣耀。江南有如此多的古民居,古朴而富有韵味,那就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但因为年代的久远,有些已经破损了,这不禁勾起了学生们心中的保护意识。江南丝绸,用一根根丝线织成了美丽的绸,这么多的绸制品,从浙江走向了全国,又走向了全世界,怎能不让我们骄傲呢?“一句戏文,道不尽百年越剧,几声曲调,唱不尽越剧百年”,这是多么耀眼的民族文化呀。

杭州的黄老师在执教《西泠印社话百年》中,通过了解西泠印社的创始人吴昌硕先生和历任社长,探究了印学篆刻艺术,学生明白了西泠印社已经走过了百年。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四字是沙孟海所写,“平湖秋月”出自于启功大师之手,身边,就有西泠印社的文物,怎不叫人激动呀?是呀,作为西泠印社的后人,我们怎能不为下一个百年而续写辉煌呢?学生们一个个神情专注,认真地投入到模拟刻印中。是呀,说不定,这些学生中也会出现有名的篆刻艺术大师呢!

一堂堂课虽然在40分钟之后都结束了,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留在学生们心底的是永远抹不去的那份自豪感和爱乡情,以及传承地方文化的信念。

(浙江省余姚市长安小学 315400)

上一篇: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起始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浅述小队活动在提高队员整体素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