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木兰》的中西文化解读

时间:2022-08-05 08:38:32

动画电影《木兰》的中西文化解读

[摘要]在中国众多传统女性中,花木兰可谓是一朵奇葩,她替父从军的巾帼女英雄形象流传了近千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体现了我国的“忠”“孝”思想。迪斯尼公司在1998年以《木兰辞》作为素材,改编成一部长篇动画片《木兰》,动画片《木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强烈个人主义的独立女性形象,木兰形象的重新解读引发了国人对创造意识的思考。本文针对《木兰》这部动画片,解读中西文化下的木兰形象,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木兰;迪斯尼电影《木兰》;中西文化

花木兰是北魏宋州人,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历史上有一篇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木兰辞》又称《木兰诗》,诗词讲述了木兰为了保家卫国毅然替父从军,于是便出现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画面。在中国众多传统女性中,花木兰可谓是一朵奇葩,她替父从军的巾帼女英雄形象流传了近千年。木兰的“忠”与“孝”在这12年的艰苦从军生活中得以展现,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艰苦生活中,我们看到了木兰的坚韧不屈,作为一位女子她隐忍乔装,在沙场上浴血杀敌无所畏惧,她勇敢坚韧忠孝两全的精神受到了所有中国人的尊敬。随着花木兰事迹的流传在1998年,美国迪尼斯公司将花木兰作为创作背景,制作了一部轰动世界的长篇动画片――《木兰》。《木兰》的拍摄反映了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在他们的文化下中国的民间传说有了另类的阐述。从花木兰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女性文化出现了新的题材。《木兰》在美国的放映让中国文化受到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认同,甚至这部动画片受到了全球观众的认可。从木兰身上折射出的女性意识让木兰形象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它具有挖掘的潜在价值。

一、迪斯尼电影《木兰》

迪斯尼电影《木兰》的拍摄花费了两年时间,一个亿的投入,在700多名艺术家的共同打造下完成,《木兰》与动画长篇《白雪公主》出自同一动画制作公司,它是迪斯尼作品中第九部从女性角度拍摄的动画片,从文化角度分析,这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第一次走向迪斯尼流行电影。动画片《木兰》中木兰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先进女性,她重视自我价值,勇于展现自我。影片在一段歌声中拉开了序幕,“看看我,我不能成为好新娘,我伤了大家的心,我知道,如果我再执意做我自己,我会让家人伤心,为什么我眼里看到的,只有我自己,为什么我在此时觉得离自我好遥远,敞开我的胸怀,去追寻,去呐喊,释放真情的自我”透过这段歌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内心的想法,尽管她孝顺父母想要为家族争光,但她不愿做一个被思想道德束缚的女子,活泼开朗的个性下有着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由此可见木兰替父从军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家族争光排忧解难,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她想要“追寻”,想要“呐喊”实现自身价值,“释放真情自我”。

二、中国文化视野下的花木兰

“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精彩的一部分,民族色彩浓郁的木兰在中国人印象中留下了巾帼英雄的形象。故事的流传是始于北朝民歌《木兰辞》,从这首叙事诗中我们得知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让木兰困扰不已,于是道出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是木兰从军的主要原因。面对年迈日益衰老的父亲以及尚未成年的弟弟,木兰毅然决定奔赴沙场承担起家庭责任,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木兰的“孝”心。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我们可以看出木兰的坚韧,“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述了木兰战场杀敌的场景,体现了木兰之“勇”。当木兰建立战功班师回朝后,她不远邀功只愿“还故乡”照顾爹娘,这正是木兰“忠”“孝”两全的体现。从《木兰辞》的描述中我们得知木兰是“忠”“孝”“勇”三者兼具的伟大女性。

《木兰辞》讲述了木兰从出征至班师回朝始终都是以男装示人,直至她成为英雄时同伴都以为她是男儿身,不管是皇帝还是战友,大家都不知木兰是女郎,直到木兰回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从战友惊讶的表情可以折射出木兰隐忍坚韧如男子。《木兰辞》还讲述了木兰从军12年,木兰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贡献给了军队,功成回乡的木兰生活并没有因此改变。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木兰的婚姻只能由父母做主,在传统道德中女子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尽管木兰忠孝两全像儿郎一般生活了12年,但制度不允许她继续下去,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木兰放弃了自身的抱负,回乡继续普通女子的生活,从这点也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三、美国文化视野下的花木兰

迪斯尼动画片中的木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木兰不同,迪斯尼动画中的木兰不仅是一位有“忠”“孝”之心的女性,她更注重对自身价值和理想的追求,在美国文化的阐述下,《木兰》成功塑造了一位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新女性形象。活泼鲜明的个性,在她切实的行为中将自身的理想与价值呈现在观众面前,木兰的行为让女性意识初露端倪。迪斯尼长篇动画《木兰》是以女性为主角拍摄的,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女性主义的认同,同时也表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让人们意识到性别是永不改变的秩序,让女性大胆地去追寻理想,实现自我价值,《木兰》的放映为女性主义的研究提供了新鲜的素材。

(一)中国传统忠孝观的重读

从迪斯尼动画《木兰》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民族元素的保留,如“忠”“孝”“勇”“烈”等,整部影片都是以“忠孝两全”作为拍摄主线。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保留了长幼有序、人伦道德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忠孝”二字被视为伦理原则,传统的“忠孝”是指子女之于父母、子民之于君王要无条件的付出,哪怕是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木兰辞》只称赞了木兰的英勇坚毅,却从未有人关心过木兰的感受,在《木兰辞》中对木兰感受的描述没有出现过只言片语,这种文化环境下的“忠、孝”很难被西方观众理解。因此动画片《木兰》和中国的《花木兰》在从军动机上就出现了分歧,影片以牺牲自我成就忠孝改编成了在亲情的驱使下从军。

(二)个人主义的凸显

在中国的记忆中,木兰可以在家温柔娴熟地当户织,也可以上战场浴血杀敌当巾帼女英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简短的几个字就塑造了木兰传统的女性形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将木兰小女儿的情态展露无遗,战争结束木兰的心情是高兴而明朗的,欢快的场面体现了木兰对还原女儿身的渴望。而在迪斯尼动画《木兰》当中,木兰的形象是一个情场失意的女子,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被逼嫁与富贵人家光耀门楣的个性女子,她率真活泼,认为女子为家族争光不一定要通过嫁人这条途径,媒婆的讥讽和众人的耻笑让木兰感到绝望,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在这种耻笑声中开始动摇。于是便出现了主题曲“我不能成为好新娘,我伤了大家的心,我知道,如果我再执意做我自己,我会让家人伤心……为什么我在此时觉得离自我好遥远”,简洁的歌词唱出了木兰的心声,她希望追求自身的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至此木兰开始展现出了浓郁的美国色彩。

战火的燃起为木兰创造了一个圆梦的机会,因此在《木兰辞》中,木兰从军是为“孝”,但在《木兰》中木兰从军不仅仅是为“孝”,更多的是为了证明自我,实现自身价值。木兰劝父无果只得替父从军,从这两个参军动机的不同就可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木兰辞》的重点在于参军前后的描述,而动画《木兰》的侧重点在于木兰的传奇经历,个人主义极其明显。木兰的坚韧勇敢让她得到了将军李翔的认同,木须龙的协助为木兰赢得了战胜匈奴的机会,她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使得匈奴部队战败而归。木兰的聪慧不仅为自己的朝代和家族赢得了荣耀,同时她也收获了爱情。动画《木兰》着重讲述木兰从一个失意的女子变成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并收获爱情的巾帼英雄经历。

动画中的木兰有很强烈的个人主义,从参军动机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改编后的木兰具有强烈的美国精神,她是美国精神的真实写照。在美国文化的影响下,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美国人看来个人主义是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对任何威胁或牺牲到个人利益的行为他们会采取各种反对措施,强烈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以大局为重”截然相反,这也是中西化差异的一个体现。在美国文化中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因此花木兰在西方视角下被解读成一个与中国传统女性完全不同的独立女性,她自尊自爱,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个人价值,整部影片都透露着强烈的个人主义气息。

(三)女权主义的凸显

男尊女卑的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女性长期都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地位,封建时期的女性只能依附男性存在,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封建制度和道德的束缚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女子不敢奢望爱情,更不敢存在个人主义。木兰在《木兰辞》中从参军至战争结束她的女儿身都未被识破,试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木兰被发现是个女子,在严厉的制度面前木兰的下场可想而知。若是在美国可能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女性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凡是与女性意识相关的影片都得到了热播。《木兰》这部动画片突出了木兰的智慧帮助她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击败了匈奴,为了增加美国色彩体现个人主义,木兰的女性身份在回乡前就暴露了,这不仅强调了女性的社会作用,还突出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为木兰战胜单于做好铺垫,对这场战争的描写,体现了美国人对女性社会作用的认同,从这点也能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除此之外,《木兰》的结尾还有一个皇帝向木兰鞠躬的场面,对于处于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这种场面是不可能存在的。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的文化和观念也出现了交叉,在美国主流文化的郑和下,我国的民间故事《木兰辞》被美国文化异化了,花木兰生存的土壤和历史情境都洋溢着浓郁的美国气息。木兰从军的故事从忠孝转变成了女性意识的体现,木兰故事除了给迪斯尼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美国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木兰》的制作似乎是一种无意识的“误读”,但这种误读却激发了中国观众内心积蓄已久的情感,从迪斯尼的传播策略,我们看到了美国对异国文化的创造意识,我国创造意识的缺乏会导致更多传统文化的流失,而我国民间故事则成为他国获取利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树娟.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女性主义形象解读[J].海外英语,2011(09).

[2] 邹嶷.从《花木兰》的电影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总裁,2009(11).

[作者简介] 杨晓丽(1976―),女,河南商丘人,硕士,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

上一篇:从小说到电影――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下一篇:ISHSN:一种异构传感网融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