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魔力:文化在娱乐之路渐行渐远

时间:2022-08-05 07:25:49

电视的魔力:文化在娱乐之路渐行渐远

作者简介:第二作者:苑晓阳;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第二作者:孟昭岩;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摘要: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发展,电视节目逐渐取代纸质媒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尼尔•波兹曼指出在电视冲击下印刷文化已经日渐衰退,这会给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两本书所反思的电视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电视节目让娱乐成为主流,而文化则趋于了萎缩。

关键词:媒体变革;娱乐;文化

狄德罗说,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然而,在波兹曼的笔下,道德未曾败坏,人们的趣味却随着电视媒体的到来已然发生了变化,电视让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在娱乐的世界里成人秘密曝光给了儿童,这使得儿童和成人间的界限趋于模糊。电视以技术的姿态出现,用其浅显、娱乐化的倾向影响着公众对于所有话题的理解,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思想和文化,并且让人们心甘情愿地融入了这种改变。波兹曼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他所在的时代,对人们予以警醒:我们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电视和娱乐。

媒体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在中国社会中,电视以及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也在发挥着类似的魔力,它们以无可匹敌的表现形式进入千家万户后,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内涵。

电视倾向不需思考的视觉愉悦,节目为了吸引受众,必须适应电视的这种特性。在我国,以注重权威、颇负盛名的百家讲坛为例,不管哪一期哪种主题的讲座,主讲人无不具有插科打诨、风趣幽默的口才,一个不会活跃气氛的主讲人怎么能保证观众看完四十分钟节目不换台?而谈话类节目也是如此,貌似是观点的争辩,实际上讨论双方并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思考,缓慢的思考过程不仅时间上不允许,在节目效果上也会造成不完美的印象。节目的主题是否严肃并不重要,因为任何一种主题都需要迎合电视的特性“表演”出来。最为典型的电视频道湖南卫视,正是充分融入到电视文化之中,通过“快乐女声”“快乐男声”等选秀活动以及“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愉悦人心的栏目,高喊“快乐中国”的口号,在观众的欢笑声中走上收视率全线上涨之路。波兹曼在《娱乐业时代》这章中指出,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而不是思考过程,在这种议程设置下,人们习惯于舍弃思想追求视觉需求,因此即便是严肃的话题下娱乐业也无所不在。

电视彻底融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片段性、语无伦次的世界在人们眼中不再奇怪成为自然。每一个节目都和接着播出的节目没有任何联系,灾难性的报道不会影响接下来带有欢快音乐的广告的播出。在当前社会下,网络更是为这种支离破碎的语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大量毫无关联的信息涌入人们视野中,让书本文化中所崇尚的逻辑性、连贯性逐渐消退。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的话语特征呈现的更多是文本意义上的碎片化①,几句话甚至几个字的表达形式早已不再让人们感到陌生,阐述某种心情或观点,不需要交代来龙去脉,也不会有人去深度探索和思考。媒介的发展对传统语言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这在电视电脑时代的孩子们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网络软件使生僻的火星文易于输入,然而作为网络流行用语, “火星文”已逐渐从网上蔓延到现实社会, 一些中学生甚至开始使用它来写作文、发手机短信②。波兹曼将这个由电视最终确立起来的、被割裂的世界成为“躲猫猫的世界”,而媒介进一步发展更让语境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视排除了世俗知识的排他性,儿童和成人都是电视营造的世界中的“局内人”,儿童和成人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节目是在同一时间播放给所有人观看的,电视用直观的方式向儿童暴露了过去曾是心保守的秘密,包括现实中的暴力和道德堕落等问题。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胜,提高收视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一些主持人放弃自身的社会道德责任, 片面地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和需要,追低逐俗,这种低俗之风也蔓延到了儿童节目中③。电视使孩子们了解到成人的世界,具备了本该成人独有的知识,从而使孩子们成为成人化的儿童。在现在社会中,处处可见衣着打扮成人化的孩子们,他们和成人一样去追求电视中所表达出来的时尚。对此,波兹曼在《成人化的儿童》一章中指出,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

电视为人们带来了娱乐,然而当娱乐渗透到社会生活所有方面的时候,娱乐本身便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并且成为了吞噬掉所有文化的文化。人们在欢笑中丧失了印刷文明中思考的智慧,丧失了宗教政治领域严谨的传统,甚至丧失了孩子们的童年。

根据波兹曼的观点,摆脱媒介控制的唯一方法便是学校教育。然而他提出的所谓希望渺茫的方法,在中国社会更难以施行。当前中国教育领域自身就存在许多问题,改革改善的步伐却十分缓慢。有学者就提出,严谨的板书等教学手段正在被多媒体代替,整节课都是教师在操作早已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多媒体课件的“牵引下”,回答老师的各种问题④。教育者本身对于媒体的认识就有待提高,更难以身作则教化学生。有学者认为现在教育工作者得了软骨病,见了权软,见了钱更软⑤。学校的学术独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严重干扰,在媒介环境中力挽狂澜,拯救文化于将倒更是一种奢谈。教育若失去了社会担当精神,开设解读文化象征的课程也没有意义。

文化开始在电视营造的娱乐氛围中倒戈,不管赫胥黎和波兹曼关于未来“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的预言是否为夸大其词,可以确定的是,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听任媒介的控制,我们的文化将会被完全改变,曾经印刷媒介下的文化会随着技术的革新而渐行渐远。(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参考文献:

[1] 宋晓楠. 新媒体传播范式下微博的话语困境[J]. 新闻爱好者,2011,(18).

[2] 薛拥祥. 火星文来袭[J]. 江苏教育通讯,2007,(06).

[3] 滕丽. 电视媒体语言中违背语言文明规范现象分析[J]. 怀化学院学报,2011,(04).

[4] 陈培霞. 聚焦课堂探求实效――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年政治教学参考,2011,(14).

[5] 谢遐龄. 高等教育若干问题之我见[J]. 群言,2011,(08).

上一篇:中法饮食大比拼 下一篇:析明清花鸟画的独特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