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时间:2022-08-05 10:31:15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一、加强区域定位训练,培养空间定位能力

区域定位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区域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图的比例尺有逐渐放大的趋势。如2010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5~6题(图1),此题组以经纬度及河流形态,对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进行考查,如果不能准确地判读4地的区域位置,就很难调用当地农业地理特征知识分析其主要经济作物类型。为使学生能越过这一门槛,平时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运用地图认识区域,通过读、填、绘图等训练,把“建立空间概念”作为学习区域地理最基本的意识,紧紧抓住区域地图这一龙头。可通过以下途径落实地理位置,强化空间定位能力。

1.强化空间位置记忆,解决“在哪里”的问题

初涉区域时,可让学生通过填图方式掌握重要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所在的空间位置。同时教师也可多布置描摹各个区域的轮廓,注上能够判断其分布的关键性经纬度,并把各种重要的地理事物(地形、气候、河流等)具体分布落实在区域图上,使其空间分布更加明晰。到一定阶段,教师可让学生默画区域轮廓简图,并标注经纬度及区域中重要地理事物,通过绘制区域轮廓简图及经纬度,进一步加深印象,强化空间记忆。

2.选取重要经纬线重点训练,构建世界和中国“心理地图”

对世界区域而言,首先要重点构建如图2(8纵4横)的地球表面经纬网络图。经常让学生在空白世界地图上,用红颜色的笔画经纬网格并定“点”,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将这些重要的经纬线与其穿过各大洲重要的地形区、气候区和大洋的位置对应。对中国区域而言,重点要构建如图3的经纬网络图抓住典型地形区进行记忆,经常让学生在空白中国政区轮廓图上默画出10条经纬线、重要山脉(共16座,可用粗直线代替)及重要地形区,也可让学生绘于空白纸(图略)。通过这些方式反复交替进行训练,可使学生明确各地形区及山脉所在的经纬度范围。如中国东北平原大致位于40°N以北,120°E以东;云贵高原大致位于100°E~110°E之间,27°N以南;江南丘陵大致位110°E以东,30°N以南等。只要学生能记住各区域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就能基本判断所给区域大概在哪里及主要地形。

3.精选高考试题及各地区模拟试题,强化区域地图定位训练

经典试题代表着高考试题的走向,能全面提高学生有效提取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在高三复习中每节课前3~5分钟,教师可选取历年高考和各地区模拟题中涉及的区域地图1~2幅进行区域定位训练,让学生说图,即让学生把定位的思维过程说出来,从而教师可适时指导或纠正学生区域定位方法。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定位训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掌握区域学习方法,学会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多且繁杂,在复习教学中应特别把握好复习的“度”。即掌握区域内自然环境中各大要素特征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特征,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方法,形成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模型(图4)。要求学生能根据试题中的区域地图或表格等提供的信息提炼出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尤其地形和气候)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分析区域内部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在区域基础上的综合分析,形成解题能力。通过理解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助于掌握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也可避免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区域地理知识。如图5的岛国日本,其分析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通过对区域地图中经纬度或轮廓的判读,确定区域位置,结合所学知识,或对区域地图中提供的等高线、水系特征(流向、形状、流程等)等的判读,获取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通过区域图中提供的经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结合气候分布一般规律,或根据提供的降水和气温柱状图等判断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3)在前面了解的区域地形、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的基础上,从而推断该区域的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流向、水位变化、汛期、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等)、土壤类型、典型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

(4)通过对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了解,进一步推断工农业生产特点及交通、人口、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要素特征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自然条件等。

三、狠抓区域主干知识,构建区域答题模式

地理要素的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是区域地理的主干知识。学生在区域学习过程中对区域地理要素具有 什么特征,是如何形成的,怎么去描述和分析它,往往会感到极大困惑。用构建答题模式的方式描述和分析地理要素的特征与成因是有效的复习策略,如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与分析(表1)。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学生解答试题时思路比较清晰,如果是比较容易的题目,学生易得分,其答案会比较全面;而一旦遇见较难的题目,学生也不至于束手无策,而是有章可循。如2011高考浙江试卷36(1)题其中一问“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此题就可以根据表1的答题模式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作答:根据图中所示水面高程76m和7m,可以得出河段①落差大,流速较②快;根据图中可知两河段都位于美国东岸40°N以北地区,因此都有结冰期,但河段①纬度低,故结冰期较②短;又由图中可知河段①在上游,且在河段①②之间又有一条大的支流汇入,故河段①的流量较②小。虽然水文特征有6个要素组成,但针对具体问题时不一定全部分析,如这个问题中的含沙量就没有必要阐述,①、②河段两岸植被覆盖率都比较好,没有差异。类似的答题模式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如描述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特征成因分析等。因此,教师在区域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试题类型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建构各类题型答题思维模式和方法,将比较分散的地理知识系统化,使问题解答更全面完整。区域地理复习教学中通过实施建模教学,培养建模思维,有利于对某一类问题解答过程的模式化、格式化,不仅可降低题目难度,还可提高解题过程的准确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题效果,极大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上一篇:对高职校企合作师资共建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创新工作方法 将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