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中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08-05 09:04:46

诗歌鉴赏复习中的一点思考

摘 要 诗歌鉴赏复习中,学生常常能理解诗歌内容,但是不会答题。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归纳并积累有关概念,理解概念的含义,区分相近概念,同时掌握答题的基本套路,从而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关键词 积累概念;理解内涵;答题套路

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从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情况看,我发现复习诗歌鉴赏部分时,涉及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题目,学生的正确率普遍较低。为什么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意象、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诗歌,但是得分依然不高呢?下面谈一点自己的思考,与同行们磋商。

首先,学生对诗歌鉴赏中的有关术语积累不够。诗歌鉴赏中,学生明明能够基本理解诗歌的内容,心里知道意思,却不知怎么表达,因答题不准确而导致丢分。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就是因为对有关术语积累不够。高中考查学生诗歌,不外乎从修辞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语言、意境、表达效果等方面出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加强术语概念的积累。如诗歌中常用的比喻、比拟、借代、起兴、互文等修辞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抒情方式,以乐写哀、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等描写方法,赋比兴、先抑后扬、铺陈、烘托、象征、用典、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惆怅、伤感、孤独、闲适、仰慕、激愤、忧国忧民等思想感情,缠绵、凄凉、清新自然、雄浑壮阔、苍凉悲壮、凄清冷落等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表达作用。学生掌握了这些“行话”,答题时就不愁有话说不出。

其次,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准确。要想准确答题,还必须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区分相近概念的区别。比如诗歌中学生常常把渲染与烘托、对比与反衬分不清,答题六乱说一气;把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古咏怀、借物抒情中“景、物、古”不分,“借、触、缘、寄”不辨,不管什么诗歌一律答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教学中,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分辨。

先拿渲染和烘托来说,它们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渲染是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通过描摹景物营造气氛;烘托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比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渲染闲愁之浓之深。杜甫的《登高》中,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连用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气氛。而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禽窥素艳来”一句就是用了烘托手法,表现出早梅的素艳。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再说对比和衬托。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时修辞手法,衬托是表现手法。

比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把“自古”与“我”对比,“悲寂寥”与“胜春朝”对比,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而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诗人以冰雪衬托梅之坚毅耐寒,用桃李与梅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从而表达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庭树犹发旧时花的春景,从反面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第三,学生答题缺少“章法”。要想答好题,还得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套路。如分析技巧类的问题,可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再说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可先说“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再说“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最后说“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分析语言特色类的问题,也可分为三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分析《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语言特色,可先说“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然后结合诗句分析:“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最后指出感情: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总之,只要注重积累,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学生做好诗歌鉴赏题应该不是难事。虽然这些方法有应试之嫌,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只有首先学会怎么迈出脚步,才能真正学会走路。

作者简介:汪嘉雯,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张滩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框架式”VS“开放式” 下一篇:三步法品析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