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08-05 07:34:17

对“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的几点认识

笔者在深入一线教学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在与教师们对话、交流的调研中,发现山西省从事“音乐鉴赏模块学的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如何正确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使用教材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编写思路缺乏深入了解,课堂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亟待提高。为促进“音乐鉴赏”模块教学更好地开展,以下就谈谈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就教于方家。

一、把握教材编写思路

所有学科教材的编写,都是在国家大课程的背景下、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音乐教材当然也不例外。21世纪的音乐教材是将音乐作为基本点、辐射其他学科,力求在人文基础上建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以情感、文化为主导,以知识技能为明线,尽可能突显时代感、生活气息、音乐本体与创造空间。因此,教材编写包括了人文内涵、情感要素、知识技能三个纬度,从而突破了以前以知识为核心、以双基为唯一纬度的教材编排思路。比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通过感受四种不同风格的民歌作品:“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醇厚的中原韵”、“飘逸的南国风”,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出与民歌相关的文化知识,如民歌的音乐特点、“鱼咬尾”等音乐知识,同时,还辅有相关的拓展与研究活动。湖南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鉴赏教材中的“音乐的美”和“音乐与社会”单元,也都是用人文主题单元结构整合音乐教学内容的,突出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以文化主题携带知识技能,并提供拓展与研究的思路。

以前的教材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体现,是教学大纲指导思想的产物。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区别之一就是:大纲规定了“教什么”,而课程标准只是对教学要达到的结果进行了描述,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自由掌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和经验来进行教学,而不必刻板地学习每个知识点。可见,课程标准的弹性大,而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的开放程度也就相应得高。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上,尽可能挖掘每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重点与非重点等。因此,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单元主题等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书上的次序分毫不差地呈现在每一节课中,而是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情灵活掌握、运用,以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意图,达到新课程的教育目标。

可以说,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知识、技能方面的专家,同时还要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仅熟悉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兼顾到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不仅是出色的专业演奏员,更应是热情的欣赏者。

二、明确课堂教学重点

由于教师们对教材编写思路缺乏明确认识,因此大都容易被教材中的人文主题所迷惑。如在教授“音乐的美”这一单元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围绕“音乐的美”这一人文主题来做文章,通过无数次的聆听,用文学性的语言来讲音乐怎么美、有哪些美,什么是优美、什么是壮美,优美与壮美有什么区别等,让人感觉到非音乐教师也能上得了音乐课。也就是说大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围绕非音乐性的内容来做文章,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内容,即音响中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

著名音乐教育专家吴斌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曾谈到:“要把教学内容中最有感染力的艺术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并确定其中最有表现力的音乐要素。”“音乐鉴赏”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素材,其中有音乐性的内容,如作品主题的变化手法等,也有非音乐性的内容,比如作曲家、作品创作背景、相关音乐的文化背景的介绍等等。在鉴赏教学中,应当以音乐性的内容(音乐要素)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音响来获得对音乐要素的感受与理解,在感受、理解音乐要素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比较、合作、探究的方法将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文化等非音乐内容融入进去,同时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才是正确理解新教材含义的教学,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因此,我们应将音乐性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并适当、适度的围绕教学目标融进非音乐性的内容。

三、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们在教材编写思路认识上的模糊,也直接导致了对教学内容的生硬把握和疲于应对,主要表现在教材中的欣赏曲目有几个欣赏几个,导致课时紧张、曲目欣赏不完,即便欣赏完了,也是蜻蜓点水,讲不透彻,课时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鉴赏课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以规范的文本式样固定下来的,一般是把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拓展研究活动有规律地分类呈现出来。但教材的呈示思路不等于就是实际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目的地重新整合。比如,在确立了“醇厚的中原韵”为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课题后,可以将中原民歌风格特点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同时将“高亢的西北腔”的内容与其进行比较,通过两者的有机整合,共同为探索中原民歌风格特点的教学目标服务,并结合拓展与研究的素材,尝试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这个设计就运用了比较、探究的教学方法,整合了很多教学内容,而这些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不是随意的组合、叠加、累积,而是为突出中原民歌风格特点的主要教学目标服务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确定了课题之后,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重新组合教学内容,突出彰显教学目标的内容,搁置那些暂时还不能服务于本次教学目标的内容,从而使你的教学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高效、重点地完成。

课程改革的主张、课程标准的理念,就渗透于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排中,并最终通过教材的实施来体现。新教材在给每一位教师更多自主机会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挑战,我们只有在踏踏实实地教材研究与解读练就的“真功夫”的基础上,才能有合理的批判、科学的质疑,才能富有底气地进行课堂教学。

上一篇:安徽地方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实践认知 下一篇:让音乐创作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