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08-05 07:28:46

急性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1-3279-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急性危重病人,不仅面临生命威胁,还可能遭受躯体伤残,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易产生焦虑、恐惧、绝望、不认同或淡漠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因此护理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病人,帮助病人接受并适应突然改变的角色,正确对待疾病和死亡,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有利于病人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1 急性危重病人的心理

急性危重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欠妥的做法,对急性危重病人只重视抢救技术的实施,而轻视心理护理。但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危重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1]。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急性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离不开恰当的心理护理。急性危重病人不仅面临生命威胁,还可能遭受躯体伤残,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急性危重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但此阶段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样的,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对其心理活动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而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了解此阶段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的5个阶段[2],对做好病人的身心护理,有重要指导意义。

1.1 否认期: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生命。有的病人不但否认自己病情恶化的事实,而且还谈论病愈后的设想和打算;也有的病人怕别人悲痛,故意保持欢快和不在乎的神态,以掩饰内心的极度痛苦。对于这样的病人,护士应当劝说家属不可当着病人面表露,即使这样彼此心照不宣,也可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1.2 愤怒期:度过了否认期,病人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但又禁不住地想:这种致死的病为什么落在自己身上!怨自己命不好。表现得悲愤、烦躁、拒绝治疗,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或是拿家属和医务人员出气,借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这是病人失助自怜心理的表露。护士要谅解宽容病人,真诚相待,说服家属不要计较和难过,并与医护合作,帮助病人度过愤怒期。

1.3 妥协期:病人由愤怒期转入妥协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病人能顺从地接受治疗,并要求身心舒适,同时希望能延缓死亡。护士就尽量地安慰病人,排除不良刺激,为之解除疼痛,缓解症状,使病人身心舒适。

1.4 抑郁期:病人已知道自己面临垂危,表现了极度伤感,并急于安排后事,留下自己的遗言。大多数病人在这个时候不愿多说话,但又不愿孤独,希望多见些亲戚朋友,愿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关心。护士要同情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允许亲人陪护和亲友探望,让病人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的时光。嘱咐亲人要控制情感,不要再增加病人的悲痛。

1.5 接受期:这是垂危病人的最后阶段。病人心里十分平静,对死亡已有充分的准备。也有的在临终前因疼痛难忍而希望速死。病人听觉是人体最后丧失知觉的器官,故不可议论不利病人心情的话,不可耳语。

2 急性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2.1 急性危重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护理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护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护理效果。

2.2 护士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的力量。让病人感到护士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2.3 护士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护士还应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增强安全感。

2.4 对意识清醒,不能说话的病人,护士可用手势、眼神、写字等方式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病情和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2.5 协助临终病人安详、肃穆地离开人世,使病人、家属感到安慰是护士的崇高职责。护士是一直守护在临终病人身旁的人,要帮助病人整容,用生理盐水擦拭眼睛、鼻孔和面部的污迹。有的病人来不及等到亲属到来就离开人世,就由护士(2人在场)代替其亲人接受并保存遗物,或记录遗言。

参考文献:

[1] 陈秀英,汪桂琴,陈学建.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1:192.

[2] 刘林霞.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2):85.

收稿日期:2007-07-20

上一篇: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甲亢相关性眼病的...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