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的真实追求

时间:2022-08-05 04:11:52

品德教育的真实追求

童心纯真,像一泓清泉,像一株稚嫩的幼芽,细腻而敏感,丰富而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心灵、走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交流真实的感受,流淌真实的情感。这才是我们品德教育永恒的追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

交流心声,形成道德认知

课堂上,学生会根据老师的喜好和要求来说话,揣度教材的价值取向来表态,使品德课堂看似符合教学要求,无懈可击,实际上丧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品德课堂要营造宽松、平等的氛围,创设思想交流的平台,激活心灵,敞开心扉,让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上《我不胆小》一课时,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走进“胆小国”,看看胆小国中小朋友们都害怕什么?让学生知道胆小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胆小事。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胆小怕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暴露出自己的思想,教师才能因势利导。如有同学说怕黑。笔者就追问:为什么怕黑?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黑暗中看不清周围情况造成恐惧;有的说,听说黑暗中有鬼;有的说,看到过恐怖片中的可怕怪兽等。紧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讨论:世界上真的有鬼和怪兽吗?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用正确的认知去发现自己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从而解开自己的心结,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创设情境,升华道德情感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品德的教学,也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道德情感得以升华。

在教学《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成长》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课前搜集了小时候穿过的衣物、鞋帽、小脚印等。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比较脚印、衣物的变化,直观地感受自己长大的过程。睹物思情,件件小物体都凝集着父母的一份情,样样小物件都汇集着父母的浓浓爱意。再通过“问问、称称、量量”寻找成长的足迹,让学生在询问中了解到自己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对比着身高、体重的变化,学生会感悟到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操了多少心。

在这样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把载满记忆的事物引入课堂,用实物符号来展现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真实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此时,笔者再让学生通过观看成长的照片、听父母讲述成长中的桩桩趣事,聆听父母的真情告白,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难忘的事情,一件件小事犹如一股股暖流,缓缓流淌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浸润在温馨回忆之中的孩子们,真实地体验着成长的快乐。心有所动,情有所至,在父母的关爱下幸福成长,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应该是此时孩子们心灵最真实的感情流露。

搭建桥梁,强化道德意志

在上《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用设施,感受公用设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紧接着,选取了公用设施缺乏时给人们带来的烦恼。通过一个撼动人心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感受破坏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事例很极端,但很有震撼力,再次让学生明白了爱护公共设施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真实的课堂中再次坚定了保护好这些“朋友”——公共设施,让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的意志。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来讨论为“朋友”做点事,便是顺理成章了。他们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方式为“朋友”做实事:编儿歌、写几句警示语、劝阻、小组进行保护活动……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珍爱公用设施,共享美好生活。学生也进一步明白了爱护公共设施,要将这份行为落在实处,落实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上。

提供时空,落实道德行为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和深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品德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其在真实的经历、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实现德行生命的成长。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是帮助学生把所学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达到统一的有效途径。因此,品德教学应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践平台,并提供落实道德行为的时空。

《品德与生活》课程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让生活课堂真实有效,让孩子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积极和有意义的课程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上一篇:众数教学实录与反思 下一篇:把握文本内涵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