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化教学引导学生联想

时间:2022-06-29 02:12:04

利用信息化教学引导学生联想

新课程阅读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让学生在愉悦、自主、合作的环境中学习。在信息化教学广泛应用于课堂的情况下,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就会让课堂教学如虎添翼,教学目标如期实现。对此,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第一篇《长城》为例进行分析,并设计了具体的教学安排。

教材分析

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二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是作者登上长城后,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本次教学系第二课时前半段,教学内容为第三自然段。

对于教材目标,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能够感受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次教学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是体会、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包括利用声音、图片、视频、资料),即借助信息化手段,引学生理解之泉,导学生思维之航,让学生在“读——想——悟——说”中,扬起语言文字运用的风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具体教学设计

视频入文——奠感情基调 老师说“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远看,看到了巨龙般的长城;近看,看到了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长城。这节课,让我们登上长城,一起去赞美长城。(课件出示图片)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这,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这,就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翻开课文,看看作者又想到了什么?”

信息点睛——唱精神赞歌 第一:一读,自主感受。大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第二:二读,体会精神。第三,三读,回归整体。

预设一 学生答:“想到了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老师可以反问:“从哪里知道的?”(板书:劳动人民。并出示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接着,老师可以设问:“请观察这一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从这三个动作,我们就知道了什么?”“很自然地想起,还可以说怎样地想起?这样不由自主地想啊,想啊,你会怎样读这句?”“作者想到了劳动人民的什么?”

预设二 老师问:“辛苦(血汗)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出示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第一层次:体会辛苦。老师可以设问:“哪些词让你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课件点击词语变红色:没有……没有……;肩膀、手;两三千斤重,体会辛苦。)第二层次:体会智慧。(资料链接: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圈多。)老师可以设问:“多让人惊讶啊!这么多、这样重的条石,劳动人民是怎样抬上陡峭的山岭?”“他们可能还会借助哪些工具呢?”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发挥。第三层次:发出赞叹。(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随机板书:血汗、智慧)老师可以设问:“到底有多少劳动人民呢?”(资料链接:据记载,长城从战国时候开始修,自秦朝开始,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后经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历时近两千年。)然后再提问:“再看‘才’,还可以换哪个词?一起读吧,读出惊奇,读出赞叹!”最后,老师可以设问:“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绪,再次登上震撼人心的万里长城吧。一起读第三然段。”(学生配乐读整段)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逸夫小学)

上一篇:公开课上的课堂实录 下一篇:众数教学实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