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实效的探究

时间:2022-09-06 11:10:31

小学品德课实效的探究

2013年3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小学品德专题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了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中的《我掉了一颗牙》一课。课后,苏州市知名教师楼靖怡做了精彩的课堂点评和“关注学生,以生为本”的专题讲座。听了名师的指点,笔者感觉自己收获颇丰,对如何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巧用游戏,激发兴趣

对提高品德课堂的有效性而言,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不想学,那提高实效只能是一句空话。低年级的学生是处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认识上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受兴趣的制约,而游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上课一开始,笔者以“猜谜语”的形式展开与学生的亲密对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也有一个谜语,你能猜出是什么吗?两队白衣兵,形状像玉米。守住红城门,唇齿紧相依。”一说完,学生纷纷举手,猜出是牙齿。谜语的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顺势引导:“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你们知道牙齿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吗?”在学生们讨论后,笔者总结:“小朋友说得多好,牙齿是我们的亲密伙伴,有一口整齐的牙齿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嚼烂食物,吃到各种美味佳肴;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清楚;一口白白的、整齐的牙齿会使我们变得更漂亮呢,牙齿的作用多大啊!”就这样,从牙齿的作用谈起,结合掉牙的生活经历,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胜、表现欲强等心理特点,在了解护牙知识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知识抢答。比赛规则为:“等老师说完题目再举手,答对的孩子可以受到牙精灵的表扬;答错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再争取机会。”在明确规则后,比赛井然有序,学生们围绕“每天都刷牙吗”“每天刷几次牙”“什么时候刷牙”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在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自我反省,懂得科学的刷牙知识,在主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将知识进行内化,成为行动的源动力。

创设情境,注重体验

一年级学生对换牙的认知有明显差异,为让学生对换牙有正确的认识,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班有哪些小朋友也掉牙了?第一次掉牙时,你心里怎样?”让学生说说独特的掉牙感受。如此的“现身说法”,很有说服力,使保护牙齿成为一种自发的需要。其后,笔者说:“那好好的牙齿怎么会掉了呢?我们一起去请教一下牙博士吧!要仔细听啊!”在听完牙博士的话后,问学生听懂了些什么?在老师创设的课堂生活情境中,学生了解了“掉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的道理,同时明白了“人的一生将经历乳牙和恒牙两副牙齿,恒牙掉了以后就不会再长了”。学生在好奇而愉快的情绪中,既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生理知识,又燃起了要保护牙齿的“冲动”。

拓展延伸,学会生活

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通过一两节的教育就能达到的,需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训练。因此,要重视课后的延伸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将品德教学渗透于学生的方方面面,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课末,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护齿小卡片。卡片上有两项内容。一是将《护齿歌》背给家长听,巩固课堂所学,让孩子把课堂上感悟到的、学到的落实到实践生活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保护牙齿,养成良好的护牙习惯,第二项内容就是课后开展“护齿小明星”的评比。根据表格项目(见上表),每天做到哪一项,就在相应的格子中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同时,请家长做好监督,根据孩子的表现,选择表情打勾,再签名确认。一周后,学生们把这张护齿小卡片带来学校,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谁就当选为“护齿小明星”。这样的检测,结合学生的切身体验,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有效链接了课堂生活和生活课堂,在课堂与课外、学校与家庭之间巧妙地架设了沟通的桥梁,形成教育合力。

课堂教学实效

怎样刷牙才能保护好牙齿呢?也许大多数一年级孩子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得到过正确的指导。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认识牙齿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换牙,在模拟刷牙的情境中具体细致地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很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原来总是不肯好好刷牙,可自从上了《我掉了一颗牙》后,不仅高高兴兴、认认真真地刷起了牙,还像模像样地指导爸爸妈妈呢。甚至不少家长还真从孩子那里习得了正确的刷牙方法。这样的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真正实现了“课程为儿童生活服务”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

上一篇:关注语言表达与训练 下一篇:例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