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盗汗\口臭的中医辨治

时间:2022-08-05 02:53:31

小儿盗汗\口臭的中医辨治

患者,男,5岁,上海市闵行某小区居民,2010年11月初诊。

母亲带来看病,要求医生解决其小儿夜间盗汗及口臭的问题。母亲代诉:小儿好动贪玩,又贪食甜腻之物,尤其是油、甜、香、酥之品食不知饱。诊见:活泼可爱,好动不停,与医生配合很好,面色一般,无任何病象,大便1~2次/日,较干不硬,舌淡红,苔白根微腻,脉缓。证属脾胃湿热夹气阴不足,即予内外兼治之法,以解决其母之要求。处方:黄芪10g,生牡蛎30g,五味子3g,生山楂10g,浮小麦10g,糯稻根15g,7剂。并予五倍子10g,分2次,研细,温开水调敷脐上。

复诊:母亲代述,盗汗已止,口臭基本消失。因小儿没有带来就诊,给予善后调治,生晒参5g,北沙参5g,山楂15g,刘寄奴2g,陈皮3g,炙甘草3g。7剂。1个月后,其母相告,一切正常。

学生 小儿盗汗、口臭这2个症状,似乎不相干,盗汗多责之于阴虚内热,口臭多由中焦脾胃湿热所致。现今出现这2个症状,如何解决,如何辨证论治呢?

老师 对这类病人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在辨证上也往往出现无症可辨的状态,因为它没有典型的阴虚内热症状,也没有湿阻脾胃的症状;然而病机不变,这就显得棘手,作为临床医生要多方考虑。①小孩好动贪玩,不知节制,也不会倦而休息,只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造成体力、精力一时透支,这就成为阴虚内热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临床上可以看到或听到,小孩白天玩得吃力后,晚上会盗汗,甚至流鼻血,在临床表现上还可见到唇红如妆,手心、皮肤较热,口干喜饮,大便干结等症。②小儿贪食甜腻之物,且食不知饱,中医认为“甘者令人中满”,甜腻之品,多食使脾胃运化失常,造成湿食中阻,成为湿热内阻之证,出现胃浊上泛而口臭。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除口臭外,常伴随着胃脘及腹部饱满、嗳气,见食欲食的现象(俗称肚饱眼睛饥)。虽不能见到典型的证候,但还是可以捕捉到阴虚内热及湿浊中阻的征象。

学生 老师的分析和经验对我启发很大,说明在临证时不能光看症状表现,还需要多方面收集临床信息,对不同的群体,要不同的辨证,如盗汗,对青年男女来说要考虑工作的辛劳、生活起居的无节;老年人要考虑多种疾病的变化,如阴虚阳亢的高血压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但这2个症状同时存在,又要同时治疗,盗汗需补,口臭需清,一是虚证,二是实邪,如何在一个处方中体现,这个问题如果解决?

老师 中医讲究“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但具体操作有许多技巧,它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复杂的配制,而要有一箭双雕、事半功倍之妙想,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初诊的处方。在方中没有用养阴之类的药,如生地、沙参之属,为什么不用,可能你也知道,滋阴要碍胃生湿,于本案“口臭”不利。是否就不要滋阴呢?非也。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用五味子,既能滋阴生津,又能止汗,二是用生山楂,既酸甘化阴,又健脾助运,既养阴又化湿,此2味药共用起到了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酸甘之味小孩喜欢,容易接受。黄芪益气固表,还补充已耗之气,同时我还体会到,凡自汗、盗汗都应用此药以固表,不要囿于“阳虚自汗用黄芪”之说。这是治本之法,也是扶正的主要药物。祛邪以治标,用生牡蛎、糯稻根、浮小麦以止汗,其中生牡蛎滋阴潜阳以止汗,糯稻根补肺益气以止汗(肺主皮毛),浮小麦滋养心气以止汗(汗为心液),此3味止汗之品,看似平淡,其实各有所主,并非随心所欲地取用。这个问题,在我所见到的学生试诊处方中,常是无目的地、随心所欲地处方遣药,一见盗汗症,大量的止汗药,倾巢出洞;一见腹泻,不分虚实寒热,多用固涩之物,而致虚虚实实之弊。所以,临床用药是一个十分复杂、又需细细品味的问题。

学生 既然已经用了内服药,且是药简效佳,为什么还需要再加五倍子敷脐?请再作释疑。

老师 目的是加强疗效,标本兼治,取用方便,适合小孩。用五倍子粉敷肚脐的神阙穴为外治法,俗称脐疗。脐疗,是一种常见、常用的,简单、有效的外治方法。它通过神阙穴与经络的作用,再利用药物敷脐的治疗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脐疗,目前广泛应用在各种疾病和人群的治疗,它不仅有治疗作用,而且有防病保健的功效,尤其适用于小儿疾病的治疗,如丁桂儿脐贴,用于小儿腹泻有温中健脾,暖胃止泻的作用。在临床上尤其是儿科病的治疗,脐疗是不可忘却的一种治疗方法,所以我在此案中也用脐疗配合治疗。五倍子是酸涩收敛之品,对小儿盗汗单独运用也有一定的效果,在成人汗症的治疗中适时配合运用,也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学生 本案在汗止、口清之后,为什么在复诊时还要用更多的益气养阴的药,请您进一步作以解释?

老师 在邪去之后,就要进行善后调理,这是治疗方法中的巩固治疗。目的是防止再发,提高体质,所以在复诊的方中用生晒参、北沙参益气养阴,用山楂、刘寄奴、陈皮、甘草健脾化湿,并以活血化瘀,使气通血活,代谢旺盛,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其中刘寄奴与山楂的配伍是一个绝妙的药对,它们都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都有消导助运的功效,而又各有绝招,刘寄奴消谷物兼化湿,山楂消肉食兼养阴,所以两者配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小儿食滞不化,酿湿成积是很好的单方。临床应用时注意:刘寄奴用于消导和胃,成人不宜>8 g,小儿≤3 g,若用于活血化瘀可>10 g。在本案的应用,还有防止补益太过的作用,使之补而不滞,补中有疏。

学生 在临床上多是盗汗与口臭单独出现,小儿的盗汗与口臭又比较多见,请您讲述是如何辨证论治的?

老师 小儿盗汗多为虚实兼夹之证,临床上多见由护养不当所致,或病后失于调养,或慢性疾病误治、失治所致。若一时盗汗,病情较轻,精神状态好,无消瘦、纳呆等症,一般我主张饮食疗法,如有畏寒怕冷,面色苍白者,多责之于肺脾之虚,常用红枣30 g,生姜3片,黄芪10 g,煎取药汁后炖粥,一般1~3剂。若反复盗汗,汗出淋漓,经常感冒,伴咳嗽、消瘦、食欲不振等,首先要进行X线摄片,以排除肺部疾病,然后进行中医治疗,一般以滋阴益气,固表止汗为主,药用玉屏风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黄芪、白术、北沙参、浮小麦、糯稻根、生牡蛎、五味子,再配合五倍子外治。若因某种疾病伴发的,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如因结核引起的,首先要进行抗结核的特殊治疗,在此同时,配合中医的辨证论治非常重要。

小儿口臭,目前临床上也较多见,主要原因为饮食不当,过食甘肥所致,尤其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任其食用,不加调控,造成脾虚湿滞,胃火太盛,食不知饱,或偏食、偏嗜,多荤少素,在治疗上要清胃火、泄胃浊,健脾和胃,芳香化浊。我几十年来喜用荸荠竹叶汤药食兼优之剂治疗小儿口臭,效果很好。具体方法:荸荠250 g,淡竹叶30 g,若用鲜竹叶更好,即普通的竹叶(即苞木科植物,南方的竹子叶),共煮30分钟后,服汤及荸荠。在农村中,荸荠还可配鲜白茅根,或甘蔗梢头同煎,效果同样。这些食疗方,民间也广为传用,我用过后,也认为十分受用。若用治方,我过去也介绍过绍兴清代临床家胡宝书先生的爽口方(枳实、钩藤、防风等),我自己经验方:刘寄奴、山楂、石菖蒲、藿香、陈皮、甘草。若肝火旺加钩藤、防风、甘菊,脾虚湿滞,加苍术、米仁、豆蔻。在治疗的同时,必要的饮食调控很重要,如多进新鲜水果和蔬菜,少食多餐,不偏食,减少动物类食物。

上一篇:胰腺癌12例CT误诊分析 下一篇:社区0~6岁儿童健康保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