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0~6岁儿童健康保健(一)

时间:2022-05-27 04:11:34

社区0~6岁儿童健康保健(一)

0~6岁儿童健康保健的基本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人员定期(一般是1次/月)参加妇女儿童保健所的会议,明确当月或当时的工作要求和计划,并接受培训。

召集所辖社区幼托机构的保健人员开月会,把幼托机构的工作要求传达下去,并对保健人员进行培训。

每月月初,到社区所在派出所摘抄上月新出生儿名单。

发通知给新生儿家长,督促家长接到通知后带小儿前来体检,或让家长带小儿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打疫苗的同时要体检。

首次体检的小儿须先办理相关的《儿童保健卡》和《0~6岁儿童健康登记表》。

预约每次体检时间,一般从小儿满1个月开始,2个月、4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0个月、36个月各1次,若小儿检查异常,可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检查前要做好消毒工作,科室消毒由医生本人完成,器械则由专人消毒。

体格检查,包括身高或身长、体重、头围、胸围、全身各系统检查等,并把检查结果记录在《0~6岁儿童健康登记表》上。

结合小儿各年龄时期特点,抓住重点询问喂养情况和生活情况,并记录在《0~6岁儿童健康登记表》上。

针对影响儿童发育的因素,进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和指导,包括喂养、保健、心理、教养等多方面的指导。

把小儿当月的体格检查资料输入电脑,存档,需要时也可打印出来交给家长。

预约下次体检时间。

月终或季终做好汇总统计,并做好电脑个案输入工作,按常规制度按时报送。

儿童健康检查的基本技术与注意事项

体重的测量 一般使用杠杆式体重计,最大载重50 kg,准确读数<50 kg,每天测量前应校称。

测量前,被测小儿应先排大小便,然后脱去鞋、袜、帽子和外衣,仅穿背心和短裤,去尿布。婴儿取卧位,1~3岁小儿取坐位。年长儿取立位,注意两手自然下垂不摇动,不接触其他物体,以免影响读数。读数以kg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2位。

身长及身高的测量<3岁小儿量身长,取卧位,使用标准的量床,要求头板与量板垂直成直角,足板的活动度应>0.5 cm。测量前小儿脱去鞋、袜、帽子仅穿单衣裤。测量时小儿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面向上,两耳在同一水平上。助手固定小儿头部,使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按住两膝部,使双下肢紧贴底板,右手推移足板,注意量床两侧读数一致,以cm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1位。

>3岁小儿量身高,取立位,使用立式身高仪,测量时同样脱去鞋、袜、帽子和外衣,立于身高计底板上,取立正姿势,两眼正视前方,胸部微后收,两臂自然下垂,手心贴腿,脚跟靠拢,紧贴身高计板,脚尖分开约60°,注意脚跟、臀部及两肩胛角间几个点同时靠在立柱,头部保持正直位置。测量者手扶滑板使之轻轻向下滑动,直到滑板与头部相接触,读数以cm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1位。

头围的测量小儿取仰卧位、坐位或立位,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的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绕经枕骨粗隆最高处而回至零点,读数以cm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1位。注意软尺应紧贴皮肤,左右对称,梳辫子的女孩应先将辫子解开放松。

胸围的测量<3岁小儿取卧位,>3岁小儿取立位(不能取坐位),小儿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小儿右侧胸前下缘,右手拉软尺绕经右侧背后,以两肩胛骨下角缘为准,经左侧而回至零点,注意软尺紧贴皮肤,取平静呼气和吸气时的中间读数,读数以cm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1位。

皮下脂肪的测量小儿取卧位或坐位,测量者用左手拇指及示指,取小儿锁骨中线上平脐处的腹壁,皮折方向与躯干长轴平行,捏起皮肤和皮下脂肪,捏时两指间的距离为3 cm,右手提量具进行测量,测量时误差≤0.5 cm。

儿童体格生长监测

儿童体格生长的指标社区衡量、监测儿童体格生长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体重:它是衡量体格生长最常用的指标。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 kg左右。出生后由于摄入不足、胎粪排出、体表水分丢失等因素影响,新生儿会出现暂时性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在出生后3~4天降至最低点(下降的体重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8%),7~8天回复到出生时体重。

<1岁儿童体重增加速度最快。正常足月婴儿在生后前3个月体重增长最迅速,平均增加800~1 000 g/月,3~6个月体重平均增加500~600 g/月,6~9个月体重平均增加250~300 g/月,9~12个月体重平均增加200~250 g/月。习惯上常以出生体重为基数,生后3个月的体重约是出生体重的2倍,1岁时约为3倍。生后第2年体重增加2.5~3.5 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4倍(详见表1)。

身长(高):<3岁儿童立位测量不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3岁可立位测量,称身高。

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 cm。生后第1年身长增长最快,出生前半年平均增长2.5 cm/月,后半年平均增长1.5 cm/月;1岁时身长75 cm,约为出生时的1.5倍。第2年身长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年增长10 cm。2岁以后直至青春前生长速度减慢,并保持相对稳定,平均增长4~5 cm/年(详见表2)。

社区保健人员需注意 身长(高)受种族、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受短期营养因素的影响不明显,但与长期营养状况有关。身高常作为反映儿童长期营养状况的指标。身高异常,要考虑内分泌激素和骨、软骨发育不全的影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克汀病既矮又呆,软骨发育不全的儿童既矮又有四肢畸形,垂体性巨人症由于垂体分泌异常所致。

胸围:新生儿出生时胸廓呈圆筒状,胸围32 cm,比头围小1~2 cm。婴儿时期有时由于胸部皮下脂肪较为丰满,也可有几个月胸围大于头围。随着年龄增长,胸廓的横径增加快,至12~21个月时胸围超过头围。

社区保健人员需注意 头围与胸围交叉时间与儿童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营养状况良好时,胸廓发育好,胸围超过头围可以提前。随着胸廓的发育和肺功能的逐渐成熟,肺部感染性疾病可逐渐减少。因重症佝偻病可出现肋串珠、Harrison沟、鸡胸、漏斗胸等胸廓发育异常。

头围:头围反映脑和颅骨发热发育程度。头部的发育在出生后前半年最快,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4 cm。在前半年增加9 cm,后半年增加3 cm,1岁时头围46 cm左右。1岁后头围生长速度放慢,第2年增长约2 cm,第3年增加1~2 cm。2岁时头围约48 cm,5岁时约50 cm。

社区保健人员需注意 儿童头型各人不同。但如果出生时头围<32cm,3岁后头围<45cm为小头畸形,大脑发育不全时可出现头围偏小。当头围过大,应注意有无脑积水。

儿童体格生长的评估

体格指标的评价,包括体格生长的水平、生长速度和身体匀称程度3方面。通过评价可以了解个体或群体社区儿童现阶段状况与发展趋势。选择评估方法时应结合评估目的,同时将评估结果与体格检查状况、疾病情况、生活环境条件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对体格发育状况作出比较全面、合理、切合实际的评价,并给予恰当指导。

评估常用的统计学方法 目前最常使用的是标准差法,适用于正态分布状况,以均值(即平均数)为基值,以标准差(SD)为离散距(围绕均值的波动范围)。目前儿童体格生长评估是以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包含95%的总体)分成3个等级评价,即上、中、下。

评估指标目前所使用的是WHO推荐的评估指标,即按年龄的体重、按年龄的身高和按身高的体重3项指标全面评估。

按年龄的体重能较敏感地反映出近期和远期的营养状况,按年龄的身高较适用于远期营养状况的监测,按身高的体重能反映出近期营养状况的变化,3项指标综合应用可同时反映近期和远期的营养状况。

评估标准目前采用的人群标准值是2006年WHO的标准。一般以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为正常范围,以均值减2个标准差以下为营养不良的界值点。

评估方法①准确测量与记录:准确测量身高、体重并准确记录测量值。②计算儿童年龄:准确计算儿童实足年(月)龄。③与评估标准对照:按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与WHO标准进行对照。WHO评估标准按男、女童分为:年龄的体重、身高参考值、身高的体重参考值。④进行三等级评估:根据年龄的体重、年龄的身高和身高的体重数值所处的位置,按上、中、下进行评估。上:数值大于或等于均值加2个标准差的范围;中:数值在大于或等于均值减2个标准差至小于均值加2个标准差的范围内;下:数值小于均值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

分析评估结果结合评估结果与体格检查、疾病情况、喂养、生活环境等进行分析,对体格发育状况作出比较合理、切合实际的评估,并给予恰当指导。

社区保健人员需注意 当儿童体格评估为“下”时,应进一步评估生长速度和体型,了解健康喂养情况;如为营养不良或增长趋势不良的儿童,需进行体弱儿管理,同时儿童肥胖不应忽视。

上一篇:小儿盗汗\口臭的中医辨治 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避免四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