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复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8-05 02:33:44

浅谈中考复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它既离不开学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努力打拼,又离不开教师这位指战员运筹帷幄、井然有序的策划指挥。因此,针对中考的利害性、重要性,我们在进行初三语文总复习的时候,是必须慎之又慎的。

一、课本绝不可抛弃

在九年级的日常教学中常会出现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现象。若是中考不考,或是被考到的可能性不大的内容,即使是初中教材的必修课文,不少教师也会将其删除。教材实质上是复习之本、命题之源,而初三教材是初中教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够科学理性地处理教材与中考的关系,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学生舍本逐末,宁可以题海战术来套题,也不愿对教材进行梳理,从而导致在复习中出现”当时会做,过后就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的现象。

二、抓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将鼓舞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是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抓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创造开放性学习环境,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要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就必须把学生看成是主体因素的积极对象,创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内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灵活利用电化课件手段,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深入探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课外利用学校网站论坛版块设立语文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

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文学识,讲究授课艺术,以自身的创造性带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浓厚的兴趣。

2.多鼓励、多肯定学生在语文学科的表现。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能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去主动学习。而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国外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我们对人的看法无论是正面或是负面的,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对方的行为也越来越接近这种看法。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所以应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有能力考出语文学科的好成绩,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传达这种信息,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肯定他在语文学科的天赋、潜力,少些批评、斥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对语文的学习信心,激发其更好的学习表现。

三、考试不要泛滥成灾

中考以检测学生初中三年最终具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为根本目的,中考复习显然要以语文知识归纳和语文能力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并通过模拟考试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和应试技巧。那么,每周一次甚至两次的模拟考试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吗?一方面,不是统筹安排、系统命制,因而没有太大关联的若干套模拟试卷所涵盖的知识技能无疑是交叉的、零碎的,对学生构建语文系统的知能框架作用不大。另一方面,频繁的考试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和理性的应试心态呢?显然也没有。次数过多的考试使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变得麻木和无所谓,考试时感情淡漠、思维迟钝,效率低下。因为次数过多,学生脑力不堪重负,而自行降低了对思维、速度、技巧方面的要求,于是模拟考试失去“模拟训练”的功能,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自由练习课。学生一旦走入考场,便不可避免地陷入思维慢、灵活性差,无法适应考试要求的巨大恐慌。教师以考代练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语文教学的简单化和庸俗化,其结果是技巧至上、双基不牢。

四、培养学生的几种意识

1.树立主人意识,订好复习计划。学生在明白了教师的教学计划之后,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出一份周详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明确学习目的,明确时间概念,明确每一阶段、每一天、每节课的具体任务,有自我监测机制,有自我奖罚措施,以保证复习落到实处。

2.培养合作精神,实现互助互惠。复习是一个艰巨的工程,靠个人的力量去完成会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同桌互帮、小组互助、全班互惠,则可以提高效率,达到共赢的目的。比如字词的查阅,分而查之,则省时不少;比如知识的记忆,妙法共享,则效率提高;比如出题互考,则无异于建一个题库;比如佳作互赏,则无形中提高了文学修养——这样的合作,使得复习成了一个分享的过程,感受的是共同进步的欣喜。

3.注重点滴积累,善于归纳整合。复习的时候,每位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笔记本,对重难点知识应该进行整理,对课文中涉及的各类素材应该分门别类,对各种方法性的东西进行归纳整合。

4.自我调整,兼顾过程结果。每个学生都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认真走好过程的每一步。学生要时时反省,时时调整自己的策略、计划、方法,以尽早达到最佳状态。

上一篇: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管理学》案例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