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人性的复归

时间:2022-08-05 01:53:49

幸福教育:人性的复归

摘 要:当前,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有人性迷失和幸福感匮乏的现象产生。为此,应实施幸福教育,呼唤人性复归。因为实施幸福教育可使学生感受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快乐,实施幸福教育可帮助我们恢复对于自我的意识。

关键词:幸福教育;人性复归;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07-03

工业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我们想要的东西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成文定律。然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物欲的泛滥与人性的扭曲、价值的泯灭与幸福的“变态”,使我们早已忘却了自己,更不知幸福的味道到底是什么。作为社会构成的有机体——学校何以能安然保全?面对人性与价值扭曲及幸福与物欲畸变的社会,教育理应承担起引导社会良性发展的重任。实施幸福教育,呼唤人性复归,重筑人生价值,这是时展的呼声。

一、幸福与幸福教育幸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话题,为了撩开幸福的面纱,人类苦苦追寻了千年。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必须认识你自己才有可能拥有幸福。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但人类不能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人为了得到神性的幸福,必须追求美好的品德,只有具有美德的人才会是幸福的人[1]。亚里士多德说:“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幸福是人们行为所能达到的一切善的顶点。幸福是始点,是本原,正是为了它所有的人才做其他的事情。”[2]恩格斯说:“每个人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3]费尔巴哈同样指出了“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4]。可见,人们对幸福的判断形形,就连伟大的哲学家们也不例外,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幸福与人性、与人生的密切联系,它是人们对自我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伦理学如此描绘幸福:“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现实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1]。当幸福成为人自我实现后的满足感、成为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时,幸福成了自己的事,而“自我”从来都是和“我”自己和人性的“我”相联系着的,和“我”的人生、“我”的德性、“我”的意义紧密相依。而“我”自己、“我”的人性、“我”的人生、“我”的德性和“我”的意义总是和教育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教育从来都是帮助我认识“我”自己,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工具。因此,不幸福的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扭曲,是对幸福本性的背叛。

歌德说:“生活在理想世界,也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当做仿佛可能的东西那样来对待。”[1]例如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和终极性价值”[5]。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如果把人看做一个个体,那么教育应该为使人获得幸福而作出贡献”[6]。我国研究人员孟建伟指出,“所谓幸福教育,就是一种将幸福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的教育”[7]。幸福教育是一种目的,它不仅要让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而且更要让人们终生充满幸福。幸福教育又是一种方法,它将本体与幸福同认识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生命本体的幸福置于优先地位,从而让人们真正从灵魂深处来感受和获得教育[7]。因此,可以说,幸福教育是目的和方法的统一,它既让人们在教育中获得最真实的幸福,又让人在幸福中实施切实的教育。它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让人切实地获得对自我的真实感,满意感和同一感,它是在人性沐浴下,自我感觉的同一,是将幸福感与价值观融入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或者理念。

二、迷失在教育中的人性与幸福1.学校教育:分数高于一切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带动着现代社会机器快速运转,高素质人才、复合型人才和跨领域人才等是它的必然需求。这就要求教育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地提供符合这种需求的教育产品——人才。学校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产品显然会滞销。但是,学校生产的是人,它的生产原料是具有主观思想的人,它必须按照社会对社会人的基本要求来培养人,按照教育的本义来培养学生。一切违背教育初衷的教育形式,都是不可取的,是迟早要被淘汰的。

社会要求学校培养能够促进其发展的人。但这种需求在当代被畸形地理解为分数,理解为考试的结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考试就成为说明一切的最有效手段,分数成为学生或者说受教育者的最高荣誉。“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正是这种畸形教育的诠释。人性,对学校教育而言,恰恰是与获得分数没多少相关性的东西。于是,在分数面前,人性被无情地掩藏,为了分数学生可以忘却自我,更别说感受自我了。对现代学校教育来说,受社会畸形价值观的影响,分数成了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于是,学校对学生说,分数才是一切,只有分数才是感受自我的方式,只有分数才是感受幸福的最好方法。当以唯分数至上衡量一个人时,一切为了获得好分数而出现的行为就变得不再奇怪,为了分数可以丧失尊严和人格,也已经不是特例了。

幸福,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好分数,通过好分数能够博得老师、家长和学校的欢心。当畸形的幸福观在学生中蔓延,扭曲的自我感受在学生中慢慢确立它的稳固地位时,我们对于学校教育的价值还有多少期待!

2.社会教育:金钱是衡量一切的筹码

从人类的发展史和教育史来看,社会从来都不能与教育割裂,相反,社会恰恰是能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关联因素。事实上,教育从一开始起就和社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育从来都是社会活动的缩影,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更是从来都对教育对象(受教育者)产生着它所想要产生的影响。人的发展一旦脱离社会教育,就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当社会教育以其积极的影响作用于人时,人就能获得正向影响,也势必向着健康的方向前进;当社会教育以一种消极影响作用于人时,人的发展结果即使不是病态的,也必然是不健全的。

然而,现代社会教育却恰恰是携带着“病菌”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在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作用下,社会个体对物质财富的追逐与社会为社会个体提供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使社会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丰富的物质生活与财富,使个体的私心膨胀,物欲暴涨。根据康德的二律背反定律,当人的物质欲望能够获得必要满足时,他应该趋向于追求精神富足,或者说,当社会的物质积累能够满足社会个体需求时,社会个体应该趋向追求道德与精神的满足,社会应该由工业文明进入伦理文明了。然而,事实与之恰恰相反,物质财富的满足使得人们的精神领域出现了真空地带,私心、贪欲和冷漠等随着横流的物欲,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社会就这样“病”了。社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人,人们又怎能去感受真实的自我,去感受真正的幸福呢?当物质财富及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尺时,人的意义、真实的幸福与自我的明晰感受都变得不再真切。我们尚且如此,年幼的孩子们又该如何?

幸福教育,当它与社会有机地结合时,当它以虔诚的态度投入社会的怀抱、与社会教育合为一体时,我们所面对的将不再是金钱堆砌的人生,不再是物质财富构筑的人生意义,不再是虚华财富掩饰下的空虚与痛苦,我们获得的是个体对“自我”的真切感受和认识,是对人生意义的美好阐释,是对“自我”体验状态的恰当和完满的表达。

3.家庭教育:学习好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是人生命的第一港湾,是人心灵的皈依。家庭一开始就是人类社会构筑的基石,在人类社会早期,家庭就承担着培养未成年人的主要责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培养未成年人的主要责任开始转移到专门场所——学校。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合力,深深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发展。世界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凭着自己多年对精神病患者或者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的研究发现,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大多在早期童年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时期,受到各种各样的不良刺激,这些不良刺激经年累月地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日益扭曲,心理日趋变态。可见,家庭生活或者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财富与未来成为家长教育未成年子女的利器,成绩与赞扬成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凭证。为了满足家长的这种成就感,在家长眼里,学习是孩子的第一要务,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家长常常认为,自己起早贪黑,辛苦劳作,节衣缩食,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而最后孩子以这样或那样糟糕的成绩来回报自己时,孩子不只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完全就是对不起自己,是没良心。而对家长们而言,成绩好,就能上个好大学,就能奔个好前程。

当学习成为一件迫不得已的任务时,分数就成为家长唯一的安慰品,前途和命运成为戴在每个孩子头上的紧箍咒,原本快乐的学习就成为人人都想逃避的事情。无法逃避时,只能带着各种与快乐相反的心情进行着自己很不情愿的学习。这样的教育,恐怕谈不上感受幸福和对自我的真诚体验吧。

幸福教育,当它与家庭教育恰当地相遇时,孩子能感受到爱的暖意,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分数不再是自己幸福的唯一要素,学习不再是被家长耳提面命的唯一事情。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家庭教育,孩子可自由地享受成长的快乐,尽情地感受人生的意义,自在地认识自己,感受自己灵魂的节奏和生命的跳动,我的那个“我”也将变得充满灵性与生机。

三、幸福教育:复归人性的有效手段1.幸福——撬动人性的杠杆

当分数成为衡量学生或孩子能力的唯一凭证时,成绩成为衡量一个人未来或者命运的唯一根据时,我们对学生或者孩子的良性发展还有多少期待!在畸形的教育观引导下的教育,还有多少能够照见教育的本义!对于教育,教育家们从来都不认为分数是衡量一个人成长或者成功的唯一依据。正如世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8]卢梭也反对为未来的幸福牺牲当前幸福的野蛮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现实的享受’,为此要遵循规律,使人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9]。可见,幸福不折不扣地在于现实的生活与当下的体验,在于人对于自我存在状态的体验。幸福从来都不是一个永远悬浮在天空的“漂浮物”,但它也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日用品”,幸福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你有一双发现幸福的眼晴和一颗勇于感受幸福的心,它就是一个微笑,一杯热水,但幸福从来都是无法真真切切地摆在你面前的,它需要理性的自觉与心灵的感悟。

当我们能深切地感受自我、认识自己是自己时,当我们能体验我们与我们自己的同一时,体验到我们灵魂的愉悦与心灵的舒畅时,这就是幸福。

实施幸福教育的目的是使分数不再只是衡量学生或者未成年人成长的唯一凭证,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愉悦,体验心灵的惬意,感受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快乐。在幸福的包围中,感受自己的人生,体验自我的同一,描绘自我绚烂的色彩。用幸福的体验,感受我的那个“我”,认识“我”的存在与“我”的意义,体验“我”之为我的价值与生活,体验人的那份纯真与美意和“我”的那份快意与自在。

2.幸福教育——感受人生意义的准绳

当我们的人生处在权色、名利、财富与欲望的漩涡中时,当我们的人生以成就或者身份地位来衡量它的轻重时,人生的意义还有多少真实可以为我们所期待!人本来就是一个同一体,人生从来都不是外在的,它从来都是内在的自我与内在的自在巧妙地结合。正如霍尔巴赫所说:“人从本质上就是自己爱自己,愿意保存自己,设法使自己的生存幸福。”[10]而这种生存的幸福对于个人而言,再没有比能够真切地感受自我、体验自我和认识自我的内在同一性更能体现其幸福了。当我们能感受自我当下存在、感受自己与自我认识的一体、感受我与尘世间德性的匹配以及感受自我的那充满好意的性体时,对我们来说,这恐怕才是我们存在的真实意义。一如康德所做,当他与幸福和道德邂逅时,他促成了幸福与道德统一于至善,提出了幸福与道德的“二律背反”与两个“悬设”。他用“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这两个悬设来解决幸福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实现了“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11]。当我意识到我的存在,认识到我的意义,感受到我的性体时,我感受的不仅是“我”,我感受的还是我的人生,感受的是我的人生与“我”的意义在幸福上的统一。当然,这充满好意的性体不只是我的“我”,它也是我的德性,我的善意,它充满了幸福的意义。

幸福教育就是当它以幸福的光芒、幸福的意义和本体照耀着、笼罩着和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人生才能以更加惬意与通透的方式存在;当幸福以它无穷的魅力唤起我们沉睡的性灵时,一切都将沐浴在温暖的爱意里。对于孩子而言,它不再变得遥不可及,它使他们真切地认识了他们自己,就像看别人一样清晰地看到了自我的影像,看到了自我的意义,体验了“我”与我自己的统一。

幸福教育就像是我们人生的准绳,标度着我们的每一寸时光,体验着我们的每一寸人生与每一点儿意义。当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与我们自己时,它清晰明快;当我们模糊地记忆着我们是谁时,它竭力想要帮助我们恢复我们对于自我的意识,时刻忧虑着我们是否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宝山,姜德刚.幸福:教育的深层关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2~373.

[4][德]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5]高峰.幸福教育——一种人性教育的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07(10).

[6]夏之莲.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14.

[7]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8]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23.

[9]李英.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幸福教育[J].集美大学学报,2002(12).

[10]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273.

[11]沈国琴.论赫斐道德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论及康德自由律之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12]朱春英,曹辉.大学生幸福教育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13]徐廷福.试论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J].教育学刊,2010(5).

[14]张晓东.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J].教育探索,2002(5).

[15]杜金玉.幸福——教育的终极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09(7).

[16]苗元江,余嘉元.试论幸福教育的起点、核心、目标[J].教育评论,2001(5).

[17]候静敏.走出幸福教育的误区——简论幸福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18]张毅.幸福教育的必要张力: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J].教学与管理,2008(3).

[19]O.Hoffe,Lebenskunst und Moral,Mtichen:C.H.Beck Verlag,2007.

[20][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关文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课程衔接:高师教育面向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